产权制度的社会学内涵

时间:2022-10-23 10:40:36

产权制度的社会学内涵

一、产权制度与人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共同体。刘远传教授认为个人既依赖共同体,又与它相对立。社会作为人的一种共同体,就需要以一种组织形式存在。[4]事实上,社会是一个组织化很强的有机整体。根据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人因为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声誉和权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所以人与人关系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关系。产权制度确立了人与人的利益规范。

(一)产权制度的变迁促进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产权制度的变迁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基础,因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在打破各种奴役的的产权制度后逐渐实现的。在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奴隶制所有制,奴隶主是所有奴隶及其劳动成果的所有者和占有者。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奴隶不断转变为半奴隶性质的农奴。他们获得比奴隶较大的人身自由,并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原来的农奴慢慢发展成佃农、农民,他们的人身自由得到进一步解放。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看出产权制度的变迁促进人不断从被物权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与物权的关系也逐渐从奴役与被奴役关系趋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关系本质上是隐藏在人对物关系背后的所有制关系造成的。[5]到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意义的产权制度得以确立,劳动者真正成为自由人,在新的产权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中最为能动、创新性的人的因素,使得资本主义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人类几千年历史都无法达到的巨大社会财富。

(二)产权制度的形成促进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平等

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反剥削、反压迫、追求平等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为了平等自由进行了无数斗争,每一次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但是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因为人的社会关系和物权没有得到统治阶段的保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产权经济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产权制度的完善,国家开始对全体公民的私有产权进行界定和立法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虽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也立法保护私有财产,但是主要针对的是少数统治阶级的财产保护。即便有的国家也通过法律保护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的产权,但是对统治阶级和其它社会阶层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同。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盗窃行为都是违法的,但是被统治阶级成员盗窃和统治阶级成员盗窃受到的惩罚是不同的。例如在欧洲,奴隶和奴隶主的亲属同样犯盗窃罪,奴隶往往被处以死刑,而奴隶主可能出点钱就免于处罚或轻于处罚。因此,如果国家能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产权保护,真正形成产权制度,就会减少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保护社会弱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产权制度与社会分层关系

当今社会存在公有产权制度和私有产权制度两种主要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产权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同样,产权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社会分层起着决定性作用,如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在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就有很大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地位的差别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按照韦伯的理论,除了经济地位,还有声誉地位和权力地位影响分层。产权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核心,必然会影响社会分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必然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农奴买卖,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易,都和私有制密不可分。产权制度的确立使得国家以法律和制度形式保护私人产权,这样也使得产权进入市场成为可能。要获得产权转换,就需要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每个人因为产权差异在经济市场上也就逐渐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等级层次会因为经济市场上的产权转换而可能出现较高阶层跌入较低阶层,也可能较低阶层上升到较高阶层,这种变化频度和产权转换的速度成正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产权制度确立之前,社会主要存在工人和农民两大阶层。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转变。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改制,出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原来的工人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股东、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体制内”与“体制外”工人。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代替集体农村公社模式,实行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民拥有经营权。农民得以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获得了自由流动,导致农民内部也出现了职业分化和区域流动。刘祖云教授把我国农民划分为八个阶层:农村农业劳动者、农村基层管理者、农村集体企业劳动者、农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农村雇佣工人、农村私营企业主、农村个体劳动者、城镇农民工。[6]无论是在公有制体制下还是在私有制体制下,产权制度的确立都使得社会分层进一步细化,出现之前所没有的各种社会阶层。

三、产权制度与社会秩序关系

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包括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国家法制秩序,产权制度和社会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能动。产权制度是经济活动中对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对于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产权转移的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的主体组成部分,完善的产权制度会促进市场经济秩序更好地运行,良好的经济秩序又会更好地保护产权,两者能动地形成良性循环。产权制度得以顺利执行,需要市场经济秩序在以下三个方面要保持规范:一是进入市场的主体必须做到责任和权力对称。无论是有责任无权力还是有权力无责任的主体都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破坏,也对产权制度造成巨大破坏;二是产权转移过程必须受到法律约束。要防止人为或外界因素导致产权过分增值或过分贬值,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对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规者要严惩。需要在市场进行产权交易的主体遵守市场秩序,才能保证产权制度的有效保护。因此,完善的产权制度是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保证。产权制度得到维护与保护除了需要经济秩序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还需要社会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产权交易的主体要能自觉地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底线,避免欺诈、盗窃、不公平竞争等违背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良好的道德秩序同样离不开产权制度的完善,产权制度的完善就要做到对产权界限的明确化,保护合法的产权者,避免出现投机主义者和极端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需要和产权制度互动,培育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格精神,构建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道德秩序,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秩序提权交易的良好外部环境,交易主体拥有伦理道德底线,它们共同维护产权转换的有序化,但是市场经济仅靠经济秩序和伦理道德秩序维持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法律进行强化规范市场秩序。市场提供自由竞争的环境,法律是确保竞争有序公平的保障。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契约经济,契约的签订和维护都需要在法律框架下保持其严肃性和可靠性。产权关系是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的保障、维护平等契约和合理的法律存在的基础,因为没有产权制度维护个人的经济权利、交易自由、财产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就丧失了个人自由生存的基础,其他法定权利也就不可能确立。因此产权制度为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起点,而法律制度又保障产权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得契约精神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伦理道德秩序方面得以达成一种共识和认同。产权制度的社会学意义是多重的。一是产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的解放。它使得人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动性。

产权主体、产权利益和产权责任明确,激励产权主体使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激励使产权主体的经济行为内在化、潜能发挥的最大化、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巨大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层;二是产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资源的利用,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益最大化,是产权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产权制度的确立为产权主体进入市场进行产权交易提供了基础。如果产权不明,交易就无法进行或者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产权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产权进行分割,为产权的灵活性配置提供了可能。例如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份制,就是产权分割、重组的形式之一;三是产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的培育。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产权的“排他性”,非产权所有者不得侵害产权主体的利益。这是一种产权制度形成的“契约”精神。产权主体享有经济活动权利,但是对所产生的后果或者风险也要承担责任。这种“契约”精神适用于社会、经济、伦理等方方面面社会领域;四是产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秩序稳定。产权得到法律的保护,就会促进和激发经济活动主体增加财富的欲望,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是由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各种体制相互作用。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是争夺稀缺资源,因此产权制度成为人类利益调整的规范,它通过制度的形式对社会中各产权主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进行调节,使得社会内耗和矛盾最小化,形成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周雪光用社会学解释产权制度,提出了“关系产权”,“关系产权”的思路强调组织和环境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格局。[7]关系产权的提出也是强调产权制度对于维护秩序的稳定性、和谐性和关联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产权制度的社会学内涵研究的范围很广。我们还可以从知识产权制度、文化产权制度、产权残缺现象等和社会发展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中探讨产权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作者:吐逊古尔·马木提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上一篇:班级社会学下的学困生问题研究 下一篇:电视剧传播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