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柔性化实践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10-23 08:19:36

计算机基础柔性化实践教学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基础柔性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合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这里的“柔”是相对“刚”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强调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更为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柔性化教学”一词来源于经济学中的“柔性化管理”。其精髓就是将管理软化,以人为核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模式。最早将这一模式应用到教学中的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教育部门和某些大学的管理者就开始关注和探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大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教育理念──“柔性化教学”。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指“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为宗旨的,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合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这里的“柔”是相对“刚”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强调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

柔性化教学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更为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国外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

美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主要进行常用实验仪器的常规训练;第二阶段,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典型的计算机应用的实验、仿真模拟实验等;第三阶段是学生的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原则,美国许多高校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的一门必修课开设。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学会如何剖析实验问题、如何制定最佳实验方案,并给学生留下许多启发性和能够开阔视野、思路的问题或布置一些专题实验供学生选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在内容选题和实验要求上有所区分。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量增设选修课和实验课,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英国,部分高校实验考核的办法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并达到一定的分数,修满学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没有其他等级,也没有百分制。

在德国,单个实验结束后,由实验指导老师负责小口试,全部实验结束后,在实验负责老师处进行口试(内容包括所有实验)。

二、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学决策者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为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2008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起草小组,经过辛苦的努力,几易其稿,完成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其中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和实验内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老师们也一直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近年来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动态。

1.实验教学方式

国内高校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存在3种方式:一,实验课程贯穿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主要用于协助理论教学完成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海量知识。二,将主干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独立开设实验课,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地位。三,保留一部分基础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开设,而通过高级实验内容的提炼、优化与重整,新开设一些更侧重于设计型、综合型、应用型、研究型和探索型实验内容的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

2.实验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实验课程优化重组,提高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三方面的比例,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实验、课程新体系,将原有的多门实验课程整合为计算机硬件基础综合实验、计算机软件设计综合实验、网络计算综合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计算机应用创新实验等实验课程。对所有实验课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强调课程综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3.实验评价体系

国内高校对于实验教学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改革,重视从多角度去考核学生,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的设计作品以及实验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技能与操作水平。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

三、柔性化教学的探讨

柔性化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即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教育效率的提高。这一理念的实施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甚至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创建柔性化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计划柔性化

在步入信息技术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变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影响,采用富有弹性的计划,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变化。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招入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在制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计划时,要求所有学生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其余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实际能力和专业需求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改变以往每周固定时数的分散教学,采取集中式的强化训练,程度较高的学生掌握之后可以随之进行课程考核,获得学分,开始新的学习内容;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在课余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继续学习,掌握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分别实施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上一篇:表面组装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