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课程:用课文教语文

时间:2022-10-23 08:03:24

走向课程:用课文教语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学也更加注重对课文文本的把握,用课文教语文是语文学科走向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在课文这个“舞台”上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验语文真味,也可以将语文文本解读变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字]走向课程;语文;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15-02[作者简介]顾宝富(1969―),男,江苏海安人,本科,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沙岗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的课程本质、教学的对象、阅读的本位等诸多新思考也跨上了新的台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将以前“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修改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其语用学的指向也更为凸显。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应该视教材为“例子”,充分发掘其中的语文课程元素,用课文教语文,借“例子”去体验,变解读为实践,切切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

一、在课文舞台上实践课程内容

语文课不应教课文而是教语文,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很多教师还会不自觉地围绕课文来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目标中列出“品悟课文表达的思想、阐明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主要内容的把握,在课堂小结中再谈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特点,等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语文课堂承载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提高情感素养的任务,其中“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属于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本体内容,后者则属于基础教育各课程共同承担的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主次地位,重点让学生在课文这个舞台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应自然融入文字的理解中,此所谓“润物无声”。于永正老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沪教版二年级的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拿到五年级来上。课堂从学生朗读课文开始,继而是教师的范读,学生在比较中懂得了感情朗读的重要,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懂得了朗读情感处理的方法。第二节课,于老师告诉大家读书做批注是好的阅读习惯,让大家自主阅读写体会,然后全班交流,了解点评的一般写法,最后以“儿子”的口气给高尔基回信,完成练笔练习。

于老师拿低年级的课文到高年级上,是要让教师明白,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学语文。他的这一教学流程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文这个“例子”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将之与我们课堂里重点品读“体会父子亲情,明白奉献的意义”作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二、在亲自操作中体验语文真味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充分发掘课文具备的课程训练点,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不满足于学过,而立足于学会,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让学生体会自由、学习表达自由的:

师:在萧红的笔下,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她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来写的。

师:这些相似的句子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排比句。你看,园子里的植物是多么自由自在啊!这自由自在,其实是谁自由自在啊?

生:是萧红自由自在。

生:萧红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种通过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叫――?

生:借物抒情。

师:我们也来模仿作者做个练习,老师给你开个头:周末在家里的我是自由快乐的――。

生:我想看电视就打开电视,想上网打游戏就上网打游戏,想到厨房做一下自创的美食,也没人拦着我。

生:我想看书就看书,想睡觉就爬到床上,想吃就打开冰箱。

生:我想吃芒果就吃芒果,想吃苹果就吃苹果,想吃冰激凌也没人有意见,就是吃到肚子撑也没关系。

师:借助“想怎么样,就怎样”的句式,我们可以自由发挥,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心中的快乐、自由。

再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画出这段话里描写小女孩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动词记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很快圈出了“俯、摘、捧、穿过、跑远”这几个词,并说出这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经过。笔者让他们借助这些动词多个复述课文,并相机引导思考:“小心、双手、飞快”这些加在动词前面的词语能否省掉?在比较、品读中体会到这样会使描写更生动,同时也感受到小女孩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情感。最后,笔者让一位学生表演给客人倒茶,组织小组交流其发生的一系列动作,进行堂下练笔和点评。

这样的设计旨在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将某个过程描写具体,至于课文传递的内容信息,笔者附带在词语的再运用中进行了概括。这样,学生在动手画画、动身演演、动口说说、动脑比比、动笔写写中掌握了方法,课程目标得到落实。

三、变文本解读为语文综合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以教师讲读代替学生的读。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归还时间,更重要的是归还学生的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减少教师讲解、演示的次数,多给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一种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失败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每次教学时,学生的最初思维都停留在对丑小鸭的同情及变成天鹅后的欣喜这一层面。对此,笔者没有再现重点词语去细致分析解读,而是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引领他们思考:1.如果丑小鸭没有飞过篱笆,将会怎样?2.前往湖边,它一路艰辛,你想到了哪些名言?有没有得到什么启发?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丑小鸭”的压抑和对“白天鹅”的向往,只是还没有那么强烈地自我意识到。而且,他们对“要成功,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勇气和艰辛”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会让他们的思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充满信心地塑造一个“新我”出来。实践证明,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想象和憧憬令笔者备感欣慰,写出的小练笔《丑小鸭,你是我的榜样》《我丑,但我很自信》《我也会长成“天鹅”》等饱含积极向上的风貌。

总之,经过编者精心遴选、改编的课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字意境中时,教师须明白“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堂是“用课文教语文”,从而充分发掘课文蕴藏的“语用”价值,给予学生语言文字操练的实践机会,让语文味始终弥漫每一节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永妃.基于知识内在构造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链涵义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9).

[2]杨泉良.语文课程生活化与语文教师生活的社会化[J].教育导刊,2014(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研究 下一篇: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