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藩篱 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23 06:47:39

打开藩篱 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长期以来,教育教学的改革总是侧重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终生的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借助于模仿、体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积极主动地构建,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联系生活,激活数学思维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相对高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里学数学,把数学知识与技能回归、应用于生活的认知过程。

将生活引进课堂,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习内需。

把课堂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现实的世界里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检验、加工、提升。

二、鼓励合作,碰撞智慧火花

维果斯基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也可以提高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为优越,可以加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因此而多姿多彩。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平方差公式”一课。一上课,老师没有讲话,先让学生做习题:①(a+b)(a-b)= ;②(2x+5y) (2x-5y)= ;③(3m+n)(3m-n)=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老师让大家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不要计算直接报出答案。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对答案很肯定,有的学生却很迷茫。老师让大家在小组交流出结果再选代表讲发现。小组组员之间的争辩就开始了。当有的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和盘托出的时候,还有的学生则说: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计算都有这个规律呢?仅仅通过我们的计算就能得出统一的结论?此时,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多伊奇目标结构理论认为,学生合作的过程存在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合作型强调整体目标的实现,竞争型强调个体发展的优越性和其他组员的劣势地位,个体化型则关注的是个体成功,与组员是否取得成功无关。最终认为,只有合作型的小组活动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发挥组员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可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理分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充分发挥个体在小组中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尊重差异,人人学有所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肯定了学习差异的存在,指出了对待学生差异的客观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能想办法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重复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综上所述,我们尊重差异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差异,让差异成为教学的资源,同时要积极地消除差异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在练习课上,有些稍复杂的问题,我就邀请成绩较好的同学上台讲解,请中层的学生做补充,请其他同学做评价,较好地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同时尊重了所有的学生。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高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态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所谓的学习差异性,根本的原因实质上是教师教学适应性的结果,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一部分学生很有促进作用,因此这部分学生就表现出学习效果的优势,而小部分学生则因为对教师教学的不适应,则相对地处于学习效果上的劣势地位。从这个角度讲,差异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转换和消除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有机选择性。

高效的课堂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从中发掘问题,进而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会取得发展和进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高集中学)

上一篇:丰盈的课堂 立体的语文 下一篇: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