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低收入住区看中国城镇化发展

时间:2022-10-23 05:43:18

从城市低收入住区看中国城镇化发展

摘要:从城市低收入住区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存在许多的问题,难以长远为继。改善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生活条件有助于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同时改变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能从根本上避免城市低收入住区的进一步扩大,解决两者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中国城镇化长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收入住区;低收入人群;城镇化;新路径;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 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现状

1.1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来源

当前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城市内生的低收入人群和城市外来的低收入人群。城市内生低收入人群的主体是贫困职工;城市外来低收入人群的主体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其中农民工约占80%~85%[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开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化程度迅速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同比增加。因此在“内外力”双重作用下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据资料统计,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人以上(2009年为1.4亿人)。

1.2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影响

城市低收入家庭聚居具有诸多负面的影响:(1)城市空间分异使会使低收入住区病理特征进一步恶化,威胁城市的健康发展;(2)大规模布局城郊的保障房小区,周围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和滞后,给社区居民带来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使生活成本增加;(3)低收入阶层聚居区远离城市就业中心,就业岗位提供稀少住职分离过度,严重影响低收入居民发展机会;(4)低收入家庭不仅空间集中,而且也被其它社会阶层隔离,从而激化社会冲突。[2]

2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分析

2.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自建国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从1953一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城镇人口有计划地增长,是城镇化稳步进行的阶段。第2个阶段从1958一1978年,“”、“”时期,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第3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大幅上升。中国50年的城镇化历程表明:(1)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2)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影响;(3)至202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的城镇化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3]。

2.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大致从1996年至今连续12年的高速城镇化时期,城镇化率从29.4%(1996)提高到45.7%(2008),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从3.59亿增加到6.06亿。这段时期中国城镇化的动力背景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大形势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人口迁移”型,即农村人口迁居城镇。主要路径是“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率”[4]。据统计,在6亿城镇总人口中,约27%是农村迁入的人口。

“人口迁移”型的城镇化模式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之适应了国家高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夸张的说,今天的大城市,农民工顶着“半边天”。每当春节假期前后,大城市的很多企业、工地、市政、服务等几乎全面陷入缺工窘境,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这种城镇化的路径缓解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 低收入住区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及问题所在

3.1低收入住区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

农民工进城缓解了中国城镇化停滞不前的尴尬状态即大批的农业非农化,但是也为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不断扩大埋下伏笔。据资料统计,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人以上(2009年为1.4亿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人口中能常住城镇的,估计不足10%。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飞速,然而有太多的城市人口(城市低收入人群)仅仅是身处城市而没有享受、融入城市。

3.2低收入住区降低了城镇化的“门槛”

低收入住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日益提高,房价、生活费用上升,城镇化的“门槛”愈来愈高,初次来到城市的农民以很难找到自己临时的栖身之地。因此,低收入住区是大批农民工进城的中转站,让进入城市的门槛降低。城市中有许多的失业居民或者低收入居民也会聚集于此以降低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

3.3低收入住区降低了城镇化质量

低收入住区的存在使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大打折扣。由于低收入住区中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较低且多为老人和儿童,因此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差,绝大多数低收入住区存在建筑密度过高,幢幢住宅楼像排排木桩密不透风,严重缺乏休闲的共享空间;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低,绿化率一般在18%以下,不能形成林荫,生态功能不明显;社区配套设施缺乏,没有人们休闲的设施和场所;社区环卫管理混乱,垃圾随意存放,导致了很大的危害,如病菌滋生、污染视觉和心灵等[5]。这些生活环境很差的居住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

4 解决路径

4.1改善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生活条件

(1)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程度,提供多样化、低成本的改造途径满足居民对廉价

住区的需求是必须的,建设便利、低成本的社区是治理成功的基本保证[6];(2)加大低收入住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力度,拆除违章建筑,提升绿地率,改善居住生活条件;(3)努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培训生存技能的培训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人群收入低的困境。(4)提倡混居模式,城市各个阶层的人群聚居于一个大的社区,共享服务和市政设施,同时低收入者为中高收入者提供各种服务以获得就业机会。

4.2改善我国城镇化路径

(1)要改变追求数量,重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使农村迁移进城的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提高城镇人口普遍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2)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大中小各级城市,特别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另一方面小城镇生活门槛较低,“农民工”不会像在大城市中那样生活艰辛;(3)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发展以农林产品为加工链的非农产业,留住一部分劳动力就地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吴建楠,朱天明. 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城市发展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 28(3):37-41.

[2] 郑绍庆.城市低收入住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J].理论探讨.2010(09):316-317.

[3] 邹德慈. 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汇刊.2004(03):3-5.

[4] 邹德慈.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与挑战[J].城市规划学刊.2010(04):1-4.

[5] 李文娟. 浅析低收入住区居民对环境景观的需求[J].环境艺术.81-83.

[6] 郑文升,金玉霞,王晓芳等. 城市低收入住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7(05):52-56.

上一篇: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下一篇:城市规划形态设计和房地产开发中的作用机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