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之浅见

时间:2022-10-23 03:35:42

进一步强化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之浅见

[摘要]高校后勤实行契约化管理已经取得明显成绩,甲、乙双方合同关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实行契约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总务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后勤实体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但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关键词]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104-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要正确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解决好突显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契约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机遇;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也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挑战。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促使高校在短时期内负债建设基础设施,导致部分高校资金压力凸现。加之物价上涨迅速,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选准新的管理改革切入点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缓解资金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虽然当前高校普遍实行了社会化改革,组建了后勤集团,成立了后勤管理处,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甲、乙方关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后勤集团、后勤管理处等的自限还在学校行政统一的掌控下,有的甚至还是维持原来的管理模式,后勤工作的灵活性、有效性仍存在相当大的制约,不利于后勤资产的配置和人力资源挖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行契约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实体真正看作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任命后勤企业的干部,由学校确定后勤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并经常对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后勤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如改革目标、政策法规、舆论环境没有很好地形成;后勤资产的利用和产权归属尚未很好解决,也是高校后勤改革的一大难题。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

后勤实体是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其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没有取得主体资格的财产特征。这部分资产是“划转”还是作为投资均无法律依据。一方面,学校资产属国有资产,只能自主管理和使用,并无处置权,其处置权力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因此要投资、划转到与自己相独立的另一个法人,显然不合法;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无该权,因为这会影响到学校的自主管理和使用权。这两方面决定了后勤实体对高校的财产依附性。由于转制没有真正完成,因而在管理方式和运行过程中不少服务经营单位或者经营环节还延袭了传统管理模式。转制后,对于后勤实体所提供的如教学楼、校园园林绿化、卫生清洁、水电等的后勤服务,不是以项目承包或计价收费的方式结算,造成后勤提供服务却得不到相应的收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经济纽带中断,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改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的精神,进一步明确甲、乙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后勤实体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化,但实际上,这种分离仅仅是为后勤组织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后勤实行契约化管理已经取得明显成绩,甲、乙双方合同关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后勤各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在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进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推进,既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又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地造成改革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后勤建设的持续积累与硬件设施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建设和积累,挖掘明天的资源,破坏明天的市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考虑改革问题时,要不断满足学校与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把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中,赢得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突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目标要求,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甲、乙方关系,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核定酬劳,调动积极性,减少管理与服务环节,降低工作成本。不同高校所在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周边社会环境复杂多样,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实施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施;五是坚持时效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后勤管理改革有不同的需求重点,要有轻重缓急,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改革是提高后勤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后勤工作存在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最终还是要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但解决困难不能牺牲学校和师生的根本利益。解决高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对后勤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尤为迫切,且已成为高校间的广泛共识。但要清醒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常常落后于事物实际的前进步伐,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时,要将解决问题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高校后勤不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当前与长远并重的原则,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高校后勤实行契约化管理后,学校要建立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责权明确、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进而组建企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后勤服务集团。但就目前来讲,后勤实体职工并未与学校实质分离,还没有真正实行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从实际情况看,后勤实体仍处于承包经营、授权经营或租赁经营阶段,在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其干部任免、业务协调等仍采取准行政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学校与后勤实体等方面的关系。首先,稳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理顺后勤与学校的关系。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后勤由社会承担为主,从而使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发生实质的变化,由原来的管理和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变成经济关系,即股东与企业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次,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调节和处理好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实际需要的后勤服务监控规章制度,建设一套切确实可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落实改革措施有章可循。垄断经营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开放市场,则会导致不规范行为。高校后勤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去组织和管理企业,特别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和领导制度、分配和奖罚制度、监督和保障制度,用制度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最后,只有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规范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规范、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高校后勤市场是国家市场的组成部分,同样应接受政府市场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学校要积极争取、主动配合政府市场管理部门对校内后勤服务市场进行监管;作为发包方和被服务方,学校也要对服务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甲方作为后勤管理职能部门,要负责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规划建设、质量监控、经济核算、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学校其他部门不应再办后勤,也不应与企业签订后勤服务协议。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强化契约化管理。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湘玉.普通高校后勤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志斌.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及实用规范制度全集[M].北京:华夏音像出版社,2005.

[3]郭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唐月忠.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J].上海教育,2001.(11).

上一篇:遇见香格里拉 下一篇:《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