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意蕴

时间:2022-06-09 06:55:28

《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意蕴

[摘要]《长恨歌》是一首蕴涵深刻、耐人咀嚼的千古绝唱,对其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有多种观点。本文把《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多重主题的兼包互容、相辅相成而又合为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的思想体系,从爱情与人生两个角度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分别把《长恨歌》看情悲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悲剧加以评述。

[关键词]《长恨歌》;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92-02

白居易的不朽杰作《长恨歌》,自问世就万口竞传,造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的轰动效果,甚至连歌女也以因能“颂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而自抬身价。然而,正因为《长恨歌》是一首蕴涵深刻、耐人咀嚼的千古绝唱,而非直率浅陋的平庸之作,对其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成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千百年来,文人、学者不断地猜测、讨论、求索,至今仍争论不休。主要观点有讽喻说、隐事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感伤说、自伤说等。

《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品内容涵盖深广,表达含蓄蕴籍,从而有可能导致对主题的多种理解。

全面客观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既要考察构成作品主题思想的客观因素,亦即文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又要关照到构成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观因素,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世界观对形成作品主题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还必须服从文艺作品的形象性这一本质特点,力求通过对作品的情节及艺术形象的关照和体验,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切忌脱离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抛开作品的情节结构,用一般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概念化的逻辑语言,对作品的主题作简单化的概括与抽象”。 本着这一原则,笔者把《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多重主题的兼包互容、相辅相成而又合为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的思想体系,从爱情与人生两个角度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分别把《长恨歌》看情悲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悲剧加以评述。

一、爱情悲剧

谁也不能否认,《长恨歌》是一曲爱情的悲歌。李隆基是那样深爱着杨玉环,可就是因为他投入的感情太多、太炽烈,以至不愿分心去处理政务而导致了政治腐败;正因为他无限度地赏赐爱妃及其家族,又导致了对民众的残酷盘剥;正因为他与杨玉环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才会沉溺于歌舞声色……他的爱毁灭了他们的一切,包括他深爱的贵妃。杨玉环也深爱着李隆基,可她付出的爱越多,李隆基就越沉溺于爱河而无心朝政;正因为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才使同样才华过人的李隆基对她更为欣赏而沉浸于音乐和舞蹈的世界;正因为她受宠至深,李隆基才会对杨氏家族备加垂青……她的爱毁灭了她自己,她是被这炽烈的爱所引发的政治大火焚毁的。当爱情本身造成了死、造成了爱的毁灭,而悲剧的受害者正是悲剧的制造者,这难道不是爱侣最大的悲哀吗?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部分的爱情生活,不能不受到时代、阶级出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制约和影响。即使是至尊至贵的帝王后妃,也不可能为所欲为而不受历史惩罚,那种超越时空、历史条件、经济地位等诸因素制约的永恒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对于在爱中的情人们,却不能不是最大的悲哀。白居易对这种现实深感不平,因为他自己就是迫于门第观念而不得不与心爱的女子分离。所以,诗人在诗中极力渲染李、杨的深情,并舍弃了当时社稷动摇、政局危殆、生产荒废、民生困苦的社会背景以及诸杨集团的种种恶行,淡化了社会实际需要,以突出李、杨之爱的真挚和圣洁。诗人不满足于李、杨实际的爱情悲剧,而是用了很长的篇幅又构制出一个蓬莱仙境的神话,死去的杨玉环仍然那么忠于爱情,与人世间的李隆基相思相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持久的爱情的向往。可情虽在,人难聚,又造成了更大的悲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也是普天下所有追求美满爱情而又被迫分别的有情人共同的悲哀!

白居易沿用历史题材,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了《长恨歌》,当然不可能完全抛开历史而面壁虚构。然而作为诗的主体和核心,它那富有悲剧意义的上皇悲念、方士寻觅、仙山寄语等则来自民间传说,是不受历史原型局限的。作品通过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与专一,倾诉了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同时,作品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唐战乱时代人们对美满爱情的理想和渴求。因此,不可把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混为一谈。诗人的笔触倘徉于“二人世界”,而没有纠缠于历史事件,才写出了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二、人生悲剧

不难看出,《长恨歌》中除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感叹,更包含着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巨大怅恨。李隆基和杨玉环,处在荣华富贵的顶巅,然而富贵生惨毒,欢娱变死别,生出了无休止的精神刑罚式的思念。李、杨的身份是皇帝和贵妃,这在封建社会中可说是至尊至贵,应该享有绝大的自由。然而他们无法脱离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去追求永恒的爱情。处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应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或是先天命定(如李隆基生于帝胄之家)、或是后天发展(如杨玉环的后妃之尊),否则,孤立、弱小的个体必将遭受冷酷、强大的现实世界的惩罚,这种惩罚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相反,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牺牲个人的美好追求不但是合理的,而且常常受到鼓励、得到赞美。但从人类追求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牺牲却不能不是悲剧性的。因为,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健康心智的个体都有权利要求个性的正常伸展。人的天性总是追求着完美、幸福,总是力图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自身,以摆脱不幸的现状。但是,物质的世界按其本性来说又是永无止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这就注定了人类在这种永恒变化面前常常因为自身的局限和过失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个体在被现实残酷玩弄时是如此软弱,人生竟是如此的艰辛和不如人意。人类所执著追求的理想事物或情感,往往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失不复得,从而陷入无尽的怅恨和悲哀之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白居易对个体生命情感总是被迫服从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要求的人生悲剧的感叹,一种对个体人生存状态的无尽的悲悯和叹惋。

[参考文献]

[1]清・董诰等.《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3]赵克尧,许道勋.《唐明皇与杨贵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上一篇:进一步强化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之浅见 下一篇:依率真之挥洒绘雪域之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