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观

时间:2022-10-23 03:10:52

道教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观

早期道教的神学理论基础相信天应天威.心神合一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神学理论基础,而《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根本经典。经文中提到的养生观对现在养生医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味无味”的营养观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道教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无为”(即不妄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无事”(即不轻率从事)的前提下有所从事,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尝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过量饮酒等引起的。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尝滋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2、“动而愈出”的运动观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这同中医学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比如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就容易发生旱灾、水灾。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像一个大风箱。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屈”,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动而愈出”,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这同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是相符的,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人身体就会发热。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

3、“专气致柔”的放松观

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像婴儿一样放松。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驰。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

当然这种放松,不仅仅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弛,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十章)的观点。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六十三章)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十章)――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

上一篇:大股东“掏空”与公司绩效间内生性问题验证 下一篇:3年不断打陀螺身体健康赛小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