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实训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3 02:16:24

“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实训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机械实训课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的机械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会对此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教―学―赛―训 机械实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68

机械实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获得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赛―训”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侧重于课堂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操作程序为主,但是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并没有动手实践,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通常无从下手,这和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不符。而“教―学―赛―训”一体化模式则可以完全改变这一现状,该模式中教师会将专业技能知识和要求用技能比赛的方式进行,通过反复演练和竞赛,最终实现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断提高上,利用学生好动手,竞争意识强心理,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而处在竞赛状态中,学生的精神会高度集中,观察力的敏锐性、思维的活跃性及思路的开阔性都会比平常要高很多,学生的潜力也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学生追求优异成绩的心理,而使学生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到达了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流程

“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特点作为课堂组织的基本依据,以企业职业活动为指导方向,展开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够和企业的生产紧密对接,达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育理念。具体流程如下:

2.1 确定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的选择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学生可能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应提高重视,精心选择。选择时除了要符合大纲中对技能教学目标的要求外,还应关注现阶段工作岗位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防止出现教学项目滞后或和企业要求相脱轨的现象。由此应选择和就业岗位密切对接,和企业职业技能要求密切结合,以实现学生业竞争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综合进步的项目。当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方式不尽相同,但是都应该满足四个条件:第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二,符合大纲教学目标。第三,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第四,和教学课时相辅,防止影响正常教学进度。

2.2 教学组织和开展

第一,选定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实训课程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多次竞赛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期间重复的体力劳动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烦闷心理,出现消极怠工。所以教师为了在简单的重复操作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外,还可以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比如通过个体竞赛、同组竞赛、班级竞赛、校际竞赛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使学生不断遇到新的对手,学到新的技能技巧,从而避免产生倦怠心理。第二,竞赛规则体现激励作用。规则是竞赛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也是保证课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但是实训课的教学是以参与和提高为目标的,因此除了一些常规的规则外,规则中应突出激励作用,以让全体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采取激励的形式,并选拔到高一级别的比赛中,可以建立“优秀班组-技能标兵-技术能手-导生”的阶梯式激励等级制度,以树立起标兵标杆,动员学生注重实效,不断进步。第三,教学开展。可以对一个教学班分组,以两组为宜,每组人数应当不高于25人,结合具体班级人数可以适当调整,然后每组分配二位专业老师教学,二位导生协助。课时安排各学校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两个班组对两门实训课以周为单位轮换教学,每周5次课,每课7个课时。

2.3 评价反馈机制

反馈评价是“教―学―赛―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提高起着关键作用的环节,也是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部分教师即使重视但是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前者指操作规范、操作时间、精神面貌等由教师对参赛者做出评价,后者则是由学生本人、组员和老师等对最终产品或工件的评价,两部分成绩综合后即为本组或个人的最终成绩。为发挥比赛的即时效应,结果应及时公布,激发出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加努力学习,组与组间的对抗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互相协作的良好风气。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结果性评价上,加上部分教师对于过程性评价的不仔细甚至根据结果性评价来决定过程性评级,这些都会造成过程性评价的纠错、提高效果难以发挥。因此教师应对过程性评价细微观察,对学生的每一个细节作出点评,事实上,手势、拿工具的方式及操作手法等细节都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技能提高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应作为重点加以重视。学生自己也应回忆和反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改正。

3 结束语

“教―学―赛―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熟练运用打下基础,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度对接。

参考文献:

[1]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4):49-50.

[2]魏良庆,蔡友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96-98.

[3]王振刚.能力本位教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53-55.

[4]徐明.“快乐教学”在职业学校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36):108-110.

作者简介:夏宇平,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泰州 214500

上一篇:北京市动漫产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其建议 下一篇:张开想像的翅膀,让幼儿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