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策略探析

时间:2022-07-22 02:30:16

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策略探析

摘要: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是高中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内涵,从资源整合和自主学习两个方面提炼了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三策略,也为进一步实现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创新支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有效交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45

随着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信息技术,并对数学学习和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是重要的探索问题。

1 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界定

何为有效?是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而促进学生实现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的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具体进步的行为和策略,从动机、目标、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改善,通过对学习兴趣和意愿的调动,使学生从被迫学到主动学,继而上升到愿意学并乐在其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高中数学目标要求明确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并且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易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强调技术层面的交流,使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等现代通讯信息作为主要教学媒介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侧重于交流的效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控力,从教与学双层面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教学互动平台。

2 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2.1 促进高中数学课程资源整合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必修和选修模块有明确的划分,但都对鼓励课堂教学进行资源整合,将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多元呈现教学内容,挖掘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扩宽教学平台和发展空间。

2.2 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数学的抽象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利用计算机进一步生动理解数学概念,用现代技术处理繁杂的运算,降低难度,探求高中数学奥秘和规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交流。

3 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策略

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不难发现,当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交流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业务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不宽,更新教学观念的意识缺乏。为了扭转这一困境,提高高中数学有效交流,做以下尝试和探索。

3.1 抓主渠道,重视构建交流的发源地建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交流就要牢牢占领这一主要阵地,真正实现课堂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3.1.1 基础信息知识普及化

在常态的数学教学交流中,要引导并教会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公式和符号的自由编辑,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和excel软件,几何画板软件中的matlab,利用班级qq群、飞信、人人网或者开辟专属网站、邮箱或者微博等各类网络资源进行高中数学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解决函数单调区间或者求解最小值时,我们可以启用word软件进行输入,通过运用数学符号上下标进行公式编辑,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演练和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掌握该项技能,通过动手编辑,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各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普及知识化,是数学教学的必要工具,也是新课标对于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技术改善教学的重要举措。

3.1.2 数学交流平台多元化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扩宽信息交流平台,利用信息的迅速快捷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改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板”的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摄像、录音以及投影设备等,将枯燥的数学符号生动形象化,可将课堂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穿越,有整体有个别,能够做到差异教学法,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网页,供班级同学共享,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将“死学”变成“活学”、“愿学”到“乐学”。

3.1.3 情境交流兴趣化

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情景设置激发学生主动学,在体验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的特有版块,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利用几何画板将数学趣味化,并鼓励学生间进行交流,分享所学所感所想,提倡一题多解,寻求最优方案。

3.2 示范监督,重视数学学习交流意识

3.2.1 牢固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习质量,促进交流,必须要坚定教学的正确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要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监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教师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百度中进行搜索来启发学生的灵感,将学习的内涵扩大化,灵活化,不拘泥于课本死读书,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寻求解决问题,对数学作业不敷衍。学生们针对同一数学内容进行分享,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内化的过程。

3.2.2 树立示范,把握信息技术交流的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示范典型,在信息技术协助下更为全面地揭示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还原数学本来面目,有利于学生接受数学形态的转化,积极倡导主动学习和实践,提倡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数学教学的再加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数学思维的养成。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使数字符号更加直观,也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3.3 立足数学思维,抓住交流关键点

3.3.1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学习高中数学就要立足于养成数学思维教育上

例如,在三角函数中,设定一个公园的摩天轮半径为8米,逆时针旋转一周需要12分钟,最低点离地面0.5米,摩天轮边沿上一点P在开始(即t=0分钟)时距离地面最近。求t=2分钟时,摩天轮边沿上的点P距地面的距离。

以此为例,光靠抽象思维难以解决,但借用几何画板让摩天轮的模型在课堂上转起来,将思维动态化,就能够使学生对题目更为深入地理解,点P距地面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对规律的观察把握解题的方案,理解最大值、最小值和边界和周期。

3.3.2 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高中数学学习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挖掘和提升,学好数学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勤奋和刻苦,离不开钻研的优良品质。在数学教学难点和重点突破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通过巧妙思维的构造,形象具体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动画功能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4 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有利于促进学习交流,持续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全方位的多元交流为高中数学提供模型和依据,也为进一步实现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创新支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伍春兰.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数学通报,2012,(3).

[2]吴志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何棋,范登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话教育,2007,(9).

[4]陈明明.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祖国,2012,(23).

作者简介:陶樱,女,本科,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中学,江苏苏州 215007

上一篇:我国和发达国家体育差异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全力打造学习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