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教育”理论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23 01:35:43

学习“生活教育”理论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此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样三个组成部分。陶先生的此一教学理念在当代中国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指引着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86.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上一篇: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 下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阅读焦虑与CET4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