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聋校沟通交往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3 01:04:14

【前言】关于聋校沟通交往课的几点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师资与课程 1.聋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聋人手语为载体,是聋人群体进行文化传承和相互启迪娱乐教育形式之一。 手语课大体分为三大板块:老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理解、内化的过程,激发聋生沟通的愿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

关于聋校沟通交往课的几点思考

摘要: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设置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沟通交往课程是聋校教师不曾接触的新课型,教什么内容,采用哪种方式来教?这给上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聋校学生 沟通交往 内容 分布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新课程一大亮点,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法,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沟通交往课分布在小学一到六年级,各个年级平均是每周3节,占总课时比例的6.8%~6.6%,位于课程比重排行第四位(语文24.8~24.3%,数学16.7%~16.6%,体育与健康、艺术各占9%~8.8%并列第三位)。沟通交往课不仅出现在课程设置中,而且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地位与语文、数学是等同的。可见,聋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方案》中,强调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即不单独提倡某种教学理念,也不贬低某种理念,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适合什么,就安排什么”。因此,沟通交往课应根据聋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

一、师资与课程

1.聋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聋人手语为载体,是聋人群体进行文化传承和相互启迪娱乐教育形式之一。

手语课大体分为三大板块:老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反馈信息。通过理解、内化的过程,激发聋生沟通的愿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初级阶段培养沟通交往能力的细化目标之一。

聋人教师参与的课堂充分展现了“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特点,是培养聋生沟通交往兴趣最好的途径。

2.听人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

2006年,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适应盲、聋学生发展的课程调整与开发研究》做了一个关于聋生发展及发展需要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有98.6%的学生希望能够走出学校与外界进行交流。听人教师承担着将聋生引领进入主流社会的责任。由听人教师承担的沟通交往课的目在培养聋生与健听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传授与健听人群沟通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材可以是语训教材部分内容,可以是聋校教材中的句式练习等。听人教师承担沟通交往课,有利于促进聋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促成聋生与听人进行沟通交往的实现。

3.聋听合作――文化课

这里指的文化课是针对聋生开设的讲解“聋人文化”、“听人文化”的专项理论课。

在聋、听的交往中,聋人“说话”很直白,喜欢询问隐私,没有礼貌……这些感受都是源于聋、听文化差异。聋、听人群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会和矛盾。聋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主流社会,就一定要了解主流社会的文化,知晓两种文化的差异。聋生的需求要求承担课程的教师熟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势在必行。

二、学生活动与课程

1.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我们找不到手语阅读材料,呈现在聋人面前的都是主流社会的语言和文化。让聋生借助读加深自我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位,推动聋生书面沟通能力的形成。

提供给聋生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阅读兴趣;有直观的图片,能从图片中大概了解文本的内容;适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反馈。

2.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子活动、手拉手活动、共建活动等,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但是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与特定的人取得联系,需要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必须得到活动相关人员的支持,需要主流社会的接纳。

三、内容分布

聋童要接触两类人:聋人和听人(包括会手语的听人和不会手语的听人)。如果说聋童在学校里和老师和同学之间多少还有一点因经常性接触产生的默契而易于交流,那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因交流不畅而孤立。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聋生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

1.小学低段

小学低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它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在低段初期主要发展聋生第一语言,采用聋人手语为载体,对听力状况较好的聋童采用个训方式发展口语;中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建立手语与汉语的联系,初步渗透汉语句式;后期,继续发展第一语言,进一步建立两种语言的联系,培养阅读兴趣。总的来说是:以聋人手语为载体,辅以汉语(书面语、口语、手势汉语),注重个别化教育。

2.小学中段

小学中段的聋生主要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由于交流范围的扩大,他们对短信交流、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有了极大的兴趣,使用汉语交流便成了他们最急需的交流方式。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的内容应以听人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为主,帮助聋生树立沟通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两种语言的转换体系,掌握沟通交往技巧,培养与听人的沟通能力。

3.小学高段

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应为聋生开设文化课,以便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世界;为聋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开展主题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进行集体疑问解答和个别疑问解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活动。该阶段应更注重沟通方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聋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沟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聋生情况,沟通交往课的开设向小学以上的阶段延伸也是必要的。

沟通交往课是一门综合类课程,具有灵活性、可变性、极大的包容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内容在聋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课程的内容、方式均应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听力状况有所取舍和补充,真正做到“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赵锡安.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4.

[3]程益基.解读《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上一篇:浅析初三学生中考复习阶段“心理疲劳”的表现... 下一篇:当代军校青年学员价值观特点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