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的信息化

时间:2022-10-23 12:22:40

走在“路上”的信息化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走访了三个在河北省财政业务中均属于平均水平的市县,进行财政信息化业务开展情况调查。由于被采访对象要求,特隐去被采访地区及姓名,特此声明。

从粗放到精细

如果说在河北省财政一级,财政信息化带来的方便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在下一级甚至两级财政中感到的变化则是跳跃性的。首先,通过使用统一开发的网络和软件系统,彻底解决了在传统手工为主的理财方式下,会计人员在账户、会计科目、账簿等基础设置上的“自行其是”行为,使上级统一制定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范式成为各预算单位必须执行的工作准则,使业务流程在系统中得以固化,从而实现了管理规范的统一。在预算编制环节,只需将预算单位人员、资产的基础信息和编制原则、定额标准输入软件,即可按照预置格式自动生成预算文本,不仅效率高,也大大细化了预算编制的精度。

其次,信息化工程还强化了预算执行的刚性。总账系统和各业务处理模块协同配合,全面加强了对指标产生、分配、执行等情况的管控,使预算管理从编制到执行一环扣一环,大大减少了人为干扰。年初,将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一次性导入软件系统,确保按照细化的预算指标进行资金拨付,避免了频繁追加指标现象的发生;利用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实现了财政、国库、银行三家联网,能够实时对国库和专户资金进行在线监管,不仅杜绝了各种违规提现行为,也切实避免了支付方式上的“张冠李戴”,该直接支付的一律直接支付,属于授权支付的只能授权支付,从而减少了随意性,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

从繁琐到简单

各类财政软件的使用,分担了大量原由人工辅助的对账、核算等基础工作。原来需要几个人忙碌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人在微机前操作几分钟即可完成,且不易出错。通过“工资统发”软件,可自动测算生成各预算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的月工资额,再配合“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可实现人员工资发放的网络化、自动化;通过“总预算会计软件”可以与省市财政部门实现完全的数据共享和自动对账,业务人员只需轻点几次鼠标即可以完成上级下达各类资金的接收、登记、反馈等业务处理;各对口业务软件还可实现对各类收支情况的自动汇总,自动生成旬月报,不仅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解放了人力,提高了工作精确性。这样就把财政干部从大量繁琐的算账记账、数据测算、统计查询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来优化管理、深化改革,促进了理财的科学化、规范化。

从不透明到透明

通过使用财政软件,发挥微机网络的数据处理和储存优势,可对每一笔资金的分配、下达、配套和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管理、跟踪挖掘和即时监控,并对违规行为即时预警,有效弥补了手工查账、对账等传统监管方式的局限性。通过国库管理软件,对国库资金的收支情况可一目了然;通过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可即时掌握各类非税收入的开票、入库情况;通过总的预算会计软件,可以实时了解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在2009年,通过应用“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更实现了对各类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监管,不仅能即时了解每笔资金的下达、登记、分配、配套、执行等运行环节,还可跟踪挖掘到使用明细和最终支出信息,细化到具体支付日期、开户银行、收款账户等信息,实现了对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式、过程式监管。

不应该有预算外

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是几乎所有地方财政公认的难题,但这些财政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不应该有预算外资金的存在。

他们认为,预算外资金,是预算编制执行还不够完善的一种体现。而几年前河北省财政就开始了电子化编制预算,再有预算外资金,“那只能说我们的框架还没有搭建完全。”这些财政人表示,现在河北省已经把绝大部分原有的预算外资金都纳入到预算,并且通过信息化手段体现和监控。某县财政表示,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不再是一个口号的今天,几乎每一周都有平台的更新。

但这些财政人认为,在财政信息化中,最难办的还不是预算外资金,而是“计划外资金”。而这也是许多财政信息化中的一个难以涉及的“死角”。由于无法预测的原因,年初预算被打乱甚至重组的情况也的确存在,而这也是财政无法解决的。因此他们也呼吁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尽量避免项目当年批复当年上马这种对预算视若无睹的情况发生。

“预算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尤其是现在根据信息化而生的精确预算,是财政办事的根本,理应得到尊重。”一句话说出了财政人的心声。但他们也表示,在信息共享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在,相信那种无视当年预算的项目批复会越来越少。计划是终归要赶上变化的速度。

大财政监督理念

在财政资金监督监管的过程中,河北财政信息化平台发挥出了和以往不同的“大监督”作用。

何谓“大监督”?河北财政有关人员表示,这并非是财政的监督权力的扩大,而是以往没有实行的财政原有的监督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变为了现实。地方财政通常是一个管家婆地位,涉及资金流转均要通过财政,财政本身就对这笔资金的使用情况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但财政本就有限的人员力量和技术支持无法对所有资金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财政信息化平台铺设之后。

不仅对外的整体监督情况有所变化,对内的财政监督也不再孤军奋战。财政的“触角”伸的更远以后,在我们调查的地方财政中,几乎所有涉及资金的科室都有权限监督自己拨付的款项到底花到了哪里,支出进度如何。这种“内部分散”型制度使得整个财政部门变成了一个自我适应的监督体系,并通过横向网络形成全方位的资金监管系统。他们表示,这种财政全员参与监督的情况,是财政部门的天职,但显然不应该把资金监管只限制在财政的内部。许多财政人的共识是,财政监督应该监督的是财政资金的“流程”而不是“流向”。即一直延伸到项目以下的资金流转情况。

但这样就势必涉及到其他部门的配合与“隐私”。他们表示,虽然在推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但仅以河北而论,其他部门还是配合了财政的监督工作。甚至有些部门宣称:“管家‘上门服务’让我们很安心。”而且在预算公开逐渐明朗化的现在,财政的全程监督,可以看作是先于全民财政资金流向监督的一次先期试验。

上一篇:财政迎来“云时代” 下一篇:提升预算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