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22 11:03:36

实验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 通过对实验林场森林资源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对策,对有类似森林资源现状的相关单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实验林场 森林资源 经营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28-02

延寿县林业局实验林场位于延寿县中部松花江一级支流蚂蜒河北岸,场部设在延寿镇北朝阳路25号,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28°30′128°55′、北纬45°26′45°43′森林覆被率67%。其施业区北部与延寿县桃山、胜利、奎兴林场相邻、东部与方正县接壤、南以蚂蜒河为界,西部与延寿县北安林场相交,总面积816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992公顷,占经营总面积的97.9%。林场施业区内含有六团、延寿、延河三乡(镇)74个自然屯8万多人口。永桃、延新等几条县级公路与东西贯穿林场施业区的省级铁通公路相连,交通较为便利。全场现有职工64名,其中干部23名,工人41名,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2009年职工人均收入1.2万元。

1 自然地理及森林资源概况

实验林场地处张广才岭西坡,施业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平均海拔高度207m。最高处为延寿镇同安村北山主峰,海拔396m。最低处为六团镇东方村、东柳树河汇入蚂蜒河河口处,海拔122m。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呈现冬寒、春旱、夏多雨、秋霜早、无霜期短的特点。天然林原始林相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历史上受到多次人为破坏,较早逆行演替为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黑山”、“关门山”两个作业区内。人工林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纯林为主。

建场以来,我们在“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指导下,坚持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因林制宜,抚育为主,抚育、改造、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森林经营由过去靠单一的抚育利用森林资源向科学管理、集约经营的方向转变。截止2009年年末,有林地面积达到4662.3公顷,约占林业用地的58.4%。活立木蓄积124815m3,其中 :天然林面积2279公顷,活立木蓄积61523 m3,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48.9%和49.3%。人工林面积2383.3公顷,蓄积63328 m3,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51.1%和50.7%。生态林面积占全场有林地面积的100%是典型的生态型林场。

2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2.1 林分蓄积量低

全场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为26.8 m3,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蓄积量78.1 m3的34.3%。

2.2 林分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

全场林分面积中、中幼令林分占全场有林地面积的93%。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森林资源间隔期内,中令林面积减少了6%,可采资源继续减少。

2.3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

建场以来,通过大规模人工造林,我场人工林面积已达到2383.3公顷,但人工林发展存在着需多问题:一是树种单一,抗逆性差。二是造林成活率不高,保存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造林成活以后,后期管理跟不上,成活而未成林。

2.4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地流失数量较大

建场以来累计有3764亩林地流失,主要原因一是施业区内部分村委会将林地划归为农用地。二是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农作物等人为活动造成林地流失。

3 经营对策

3.1 加大管护力度

生态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其功能是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2004年按照国家林业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我场施业区内位于松花江一级支流蚂蜒河北岸第一山脊线面积为4266.7公顷具有涵养水源作用的森林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其它森林均划为一般公益林。由于生态公益林多分布在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的陡坡,长期缺乏抚育管理。存在压抑目的树种生长的林木及影响幼树生长的无益灌木、杂草以及枯立木、风折木和病腐木,从总体情况看,生态公益林在一定数量、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林分质量差、生长状况不佳、树种结构单一等一些客观情况,从而影响着林分生长发育,存在生态功效不显著等突出问题。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目的是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应加大管护力度。按照《黑龙江省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材林管护经营细则》的规定,我场将国家重点公益林,划分为黑山、合平、关门山、三个责任区、落实22名专业管护人员,建立了界限指示牌,明确生态公益林的界限和范围,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爱护公益林的良好氛围,使生态公益林真正起到保护环境、造福社会的作用。

3.2提高公益林的造林质量

一是大面积营造混交林。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地生产率和总生物量,丰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同时混交林林冠浓密,根系深广,枯落物丰富,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用针阔叶树种混交、针叶树种混交、阔叶树种混交、乔灌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和阳性树种混交等6种混交类型。二是造林生产中严格按照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合理密度、精心栽植、适时扶育的原则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质量。

3.3 加强抚育管理

3.3.1 林分抚育的条件

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林分的健康成长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生态公益林抚育以不破坏原生植物群落结构为前提,在坚持留优去劣,间密留稀、砍小留大原则的指导下,在适宜的林分内通过必要的森林抚育活动以提高林木长势,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复层群落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

当林分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或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达20%的林分,要及时进行抚育。以改善林分卫生状况,解决乔灌种间竞争和生长过密林分的种内竞争,消除压抑目的树种生长的林木和影响幼树生长的无益灌木,为林木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对生长不良、生长过密、病虫害较重的林木进行综合抚育,促使林木保持稳定的防护功效。

3.3.2抚育种类及方法

幼龄人林采用透光抚育,中龄林采用生长抚育。如果林分内的林木受到严重风灾、雪灾或受到病虫害感染应及时进行卫生抚育。方法上采用定性间伐、定量间伐二种方法。在设计和采伐作业中严格控制采伐强度,蓄积强度不超过15%,确保采伐间隔期内生长量大于采伐量,达到越采越多的目地。灌木林的抚育以封禁为主,通过封禁使主要灌木覆盖度稳定在0.7以上。同时,采取补植补种、平茬复壮、除蘖定株等技术措施,使其逐步成为乔、灌复层林。

3.4 低效林改造的目的及改造方式

生态低效林改造的目的是把低效、低价值、低产的林分改造成高效、高价值、高产的林分,即改纯林为混交林;改疏林为合理密度林;改萌生林为实生林;改立地好的低灌林为乔林;使其更有效地发挥出生态效益。

我场现有的低效公益林大部分为经营型低效林,即林相残破的稀疏、残破林。根据该林分特点一是采取均匀补植、局部补植方式进行补植改造。即对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纯阔叶林林分,先在林冠下补植红松、云杉等珍贵针叶树种,后进行上层抚育间伐、透光伐或综合抚育伐等经营模式,从而将纯阔叶林逐步改造为群落稳定,高生态、高经济效益的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二是对施业区内的陡坡、险坡、岩石、土层瘠薄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禁伐林地,采取人工促进更新,在林冠下补植樟子松等容器苗。三是对因设计等原因造成的树种与立地条件不符,生长不良,呈“小老”树的人工林林分要更换树种重新造林,尽快提高森林质量。

3.5实施生态公益林资源监测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档案,分别设置固定标准地,适时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以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总结成功经验,提出存在问题与对策,确保公益林森林生态功效的稳定性。

上一篇: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下一篇:浅谈汽车产业的节能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