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安新娘”看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

时间:2022-10-22 10:41:35

从“雅安新娘”看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

【摘 要】雅安地震当天,雅安电视台女主持人陈莹的一张穿婚纱出镜的照片引发关注。不论她的行为是否存在炒作的意图,在天灾面前穿着婚纱报道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在某一个程度上她的确也“红”了。在突发性的灾难面前用如此手段吸引目光是否有违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最近的定西地震,媒体对定西地震的媒介态度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中西方新闻媒体在突发性报道中做出的反应以及报道的异同,更是我国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突发性报道 新闻媒体 媒体责任

雅安地震当天,雅安电视台主持人的一张穿婚纱出镜的照片引发关注。据说当天本来是四川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的婚礼,但是她却穿着婚纱报道地震灾情。地震当天的新闻报道有如此举动,迅速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在赞美的同时也有更多人质疑“抢救当然第一,报道可不是第一,换下婚纱不过就几分钟的时间,来不及吗?”,“这么大的灾情,你穿婚纱报道,总是格格不入,有点搞笑”,“再紧张,也不至于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请保持庄重!”“你红了,但你太恶心了”,贬之为“纯属炒作”。我们暂且不讨论陈莹的行为是否存在炒作的意图,在天灾面前穿着婚纱报道新闻,的确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在某一个程度上她的确也“红”了。中国新闻媒体在突发性的灾难面前用如此手段吸引目光是否有违新闻素养,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灾难性报道

灾难性的突发事件,狭义上来讲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者敏感的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等等。所谓的突发性灾难报道就是指媒体在灾难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媒介资源就危机事件的各种情况向社会和公众就行通报和分析。灾难性危机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危机的特点密切相关,也受到人们对于危机本身认识的制约。

根据2007年11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由于此类事件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活安全,所以人们对这类突发性的新闻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新闻素材。因而这类题材也是媒体十分关注的对象,由此产生了灾难性报道。

人们对灾难性新闻的切实关注,促使新闻媒体必须要向公众每分每秒的提供有关事态的最新消息,而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以及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用最简练的报道报出事件的最新进展。中西方新闻媒体在突发性的灾难性报道面前所坚守的新闻报道因为电视体制的原因或许会所不同。

二、中西方新闻媒体的突发性灾难报道

发生灾难性事件后报喜不报忧是我国媒体经常存在的问题。中国媒体灾难性报道在对待人的生命方面有着传统误区,一个重要的表现是过分强调国家财产和象征精神而忽视人的生命的价值。

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惊心动魄的206小时——山东曲阜单家村煤矿井下堵水抢险纪实》的报道中,矿井发生透水事故,为了保住整个矿井,明知有很大风险但是还是决定在井下290米处打拦水墙,最终那些拦水成功的人被当作英雄加以宣传,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矿井比什么都重要。

2010年6月份的一天,央视《24小时》在报道江西抚河汛情时,主播邱启明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因其大谈各级领导“重要指示”,迟迟不提及群众是否安全转移,邱启明不得不两度打断“官话”,焦急询问下游群众情况。连线电话接通后,平其俊便开始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视频2分11秒时,邱启明第一次打断说:“平主任你告诉我,决口有多大?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但平其俊充耳不闻,继续打官腔,又开始介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等人的各种重要指示。2分54秒时,脸上已现焦急之情的邱启明再次打断问道:“平主任,我是非常想了解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这时,平其俊才回归正题。这次的新闻连线表现出来邱启明作为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有的素养,没有配合领导打官腔,讲一些大话空话。而是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从最短的节目连线时间里得到最有用的新闻素材以传达给关心汛情的受众,具有很高的新闻素养,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

2013年的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7月23日甘肃卫星频道对这次地震进行电视报道,几乎整整几个小时的地震直播中,都没有看到一个灾民的采访和灾害现场的画面。看到更多的是领导关心、部署,官兵,各地捐赠等。而甘肃卫视的主持人也是一字一句地念全国各个省政府发给甘肃生政府的慰问电,一字不落,一省不漏。甘肃卫星频道在这次地震的灾难性报道中只体现出了浓厚的政治诉求色彩,而唤起社会救助的意图不够。一个省唯一的卫星频道是面向全国的窗口,却不能很好地呈现“灾害”,实在很难让其他省的人关注灾情,关心灾区同胞的。

西方媒体在突发性的灾难中的报道以及视角是独到的。以CNN为例来说,西方媒体在对印度洋海啸的灾难性报道中,立足于受害个体,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从灾难中的细节出发,把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放在报道的主体部分给予客观真实的报道。西方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与编写突发事件的新闻稿件时,通常会用白描的手法引入处于灾难中的具体的人和事,采访经历灾难的当事人,把人物引进事件,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情展开情节,从而把公众关注的焦点放在灾区人民努力奋斗、井然有序的处理事务上,把报道的中心放在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灾区重建上。

三、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进步

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国的媒体应该对新闻事件的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行重新的自我审视,不要总是把官方的话语问题排在首位,缺少对灾情本身和受灾人员的关注。或许在中国复杂的国情环境下,刻意的学习西方媒体的新闻陈述是不可能的,但是降低或者减少官方话题的报道,以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来体现主流价值观却是可行的。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应该还有完整意识,其报道与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灾难性报道中适度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出主流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2001年“非典”发生以前,我国对灾害报道主要是政治宣传模式,对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灾区状况等公开都是非常小心与谨慎的,甚至存在谎报与瞒报的现象,即使是重大灾情也只是局部报道。官方媒体把关注的焦点主要投放在鼓舞人心、抗震救灾等上面,一时形成了“灾害本身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报道模式与宣传风格。但是自2001年非典时期开始学习尝试西方灾难新闻报道方式与理念后,我国的灾难新闻就朝着客观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过去重视宣传与鼓舞人心到现在注意灾情的报道,由报道不公开不求时效到现在第一时间告知受众,由对外封闭消息到积极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等等,使中国灾难性新闻报道朝着更加理性与客观的方向发展。

结语

雅安地震中的“新娘事件”如果真的是一次新闻记者出于对灾情的报道而做出的反应的话固然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是一次炒作的话就显得记者非常低俗了。在天灾面前,发挥人道主义的新闻专业精神是每一个传媒人所必须的,争分夺秒的对突发性灾难的报道是一场与灾难赛跑与时间竞争的比赛,第一时间报道出灾情的真实,才是一位新闻人应有的专业素养。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状况,新闻媒体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政府管制,没有过多的权利像西方媒体那样对于一些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深刻的陈述与报道,但是力求最大限度的进行公开、客观的新闻报道却是每一个新闻媒体以及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恪守的准则。

参考文献

①李树林,《自然灾害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J].《新闻知识》,2008(9)

②李莹玮,《灾难报道中媒体的传播效应和舆论导向功能》[J].《青年记者》,2008(23)

③李秀芳,《透视西方灾祸报道的特色》[J].《新闻爱好者》,2004(3)

④刘广亮,《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及其主持人的话语权问题探析》[J].《新闻知识》,2012(9)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论新闻舆论监督异化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实现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