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时间:2022-06-30 08:12:35

《人民日报》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摘 要】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对媒体,尤其是以党报为主体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考验。本文以《人民日报》雅安地震后一个月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人民日报》对雅安地震的舆论引导特点,并在前人有关《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舆论引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人民日报》 雅安地震 舆论引导 内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加剧,阶层固化趋势明显,社会矛盾增多,任何一次公共突发危机事件都是对政府的管理、整合能力的考验。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风险,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能够迅速、准确、广泛地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以消除大众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有效建构健康的舆论环境,这对建构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大地震考验着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能力。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此次大众传媒对雅安地震报道的舆论引导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雅安地震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

我们考察媒体舆论引导,主要考察主流舆论引导,因为主流舆论又称为主导舆论,是指在社会意识中比重大,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共同意见,多反映民意的主张和立场。①而主流舆论主要由主流媒介或者称之为“精英媒体”或者“议程设置媒体”来营造,“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这些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因此具有设定其他媒体内容、解释新议题的功能”。②因此,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的连锁反应,形成“媒介共鸣效应”。选择《人民日报》作为舆论引导研究的对象具有代表性。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雅安地震后一个月的《人民日报》的报道为样本,时间为2013年4月21日至5月20日。经过筛选,最后确定以雅安地震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245篇,不包括副刊、专刊和广告内容。

3、类目的确定

分析类目包括以下内容:

报道主角分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企业及社会团体、受灾群众、外国及国际组织、一般救灾者、其他

报道内容分为:灾情、灾民自救及感受、慰问与救灾相关报道、重建、港澳台慰问支援、海外慰问支援、原因与影响、评论、典型人物事迹、其他

报道立场分为:正面倾向、中立叙述、负面批评

报道形式分为:消息、通讯或特写、评论、图片、其他

稿件来源分为:本报采写、转发新华社稿、其他

编码说明:在报道主角和主要内容的编码上,如果一个报道出现多个报道主角或报道内容,则按照在该报道中的重要性来决定。

三、研究发现

1、利用集纳手段,营造舆论热点

我们发现,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周,有关雅安地震的报道达到了190篇,不仅报道数量多,而且占据重要位置,比如相关报道几乎占据了整个头版,并且会有专题版进行集纳,如“八方驰援、众志成城”专版。在新媒体环境下,雅安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传播,广大受众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然而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不强,公众渴望及时了解雅安地震更多权威可靠的详情,此刻传统媒体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的权威优势凸显。在此次报道中,《人民日报》继承了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显得更为沉着,以大量占据主要版面的新闻信息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营造舆论热点,为后续号召民众们伸出援手、驰援灾区做准备,同时及时、大量的权威信息也消解了谣言的传播。

另外,我们也发现,地震后的第二周有关雅安地震的报道(38篇)急剧下降,以至于震后的第三周(12篇)、第四周(5篇),有关雅安地震的报道便以零星的方式出现,不再成为报道的主角。这与汶川地震后长时间、大规模的报道有些不同。笔者认为,一是经历汶川地震,民众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意识加强,自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雅安地震震级并没有汶川地震震级高,此次雅安地震伤亡人数相比汶川地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而且从报道中我们也了解到受灾群众的心境更平和,灾后救援工作也更加有序、有效率。二是很多消息能够更快地通过官方微博传播出来,这与纸媒形成了优势互补,虽然报道数量少了,可是传播效果不错。三是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经过几次大灾难,人们在面对灾难时更加从容,媒介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不再盲信谣言。

2、舆论引导的主要角色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

我们发现《人民日报》在雅安地震报道的舆论引导中主要角色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比例达39.59%(97篇),这一方面与《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的媒体性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信息诉求密切相关:当灾难发生后,广大民众最迫切需要知道党和政府应对此次灾难的政策和实时动态;二是顺应民意,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稳定民心;三是能够树立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比如报道心系灾区和总理亲临抗震第一线慰问灾民,能加强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再如大量镜头对准救灾的军人,使民众的安全感提升。

另外,报道的第二主角就是受灾群众(39篇),这样的报道既符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也受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良好影响。媒体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增加了新闻的接近性和人情味,使得受众更乐于接受媒体传达的观点,舆论引导的效果更好。比如这次雅安地震报道中,有一个“震区日记”的小栏目,记者将视角对准受灾群众,展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短小且充满人情味的一篇篇日记,平民化的视角使得它更能打动人心,舆论引导效果更佳。另外,其他角色报道篇数:企业及社会团体20篇,灾区客观事物12篇,外国及国际组织27篇,一般救灾者26人,其他24篇。

3、舆论引导的内容主要以慰问与救灾为主

我们知道,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舆论引导符合新闻规律,才能产生最大和最好的效果。③所以震后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慰问和救灾(84篇)是符合新闻规律之举,也是震后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民众的意见受到媒体的尊重,被媒体充分表达,媒介的舆论效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④此外,慰问和救灾也是党和政府这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自然也应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向广大民众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动态。除了报道慰问和救灾,灾民的自救和感受(24篇)也占报道内容的很大一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舆论引导非常成功,因为,此次雅安地震和上次的汶川地震的很大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受灾群众在党和政府更加健全的救灾体系下精神状态、震后心态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升,用大量内容报道受灾群众的情况,能从侧面反映近年来政府的预警机制、信息公开以及灾后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比正面宣传、说教的舆论引导的效果好。其他内容报道的篇数:灾情21篇,灾民自救及感受24篇,重建14篇,港澳台慰问支援9篇,海外慰问支援20篇,原因与影响9篇,评论22篇,典型人物事迹16篇,其他26篇。

4、舆论引导的立场以客观中立为主,少有负面批评

此次报道中客观中立的报道共有175篇,占了所有报道的71.43%。这说明在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我国主流媒体主要以客观中立报道为主,辅以正面报道(69篇)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全部报道中很少或者没有负面报道(1篇),这也与汶川地震的舆论引导呈现了一致性。

5、舆论引导的体裁以消息为主

此次舆论引导的体裁以消息为主,为120篇,占样本总量的49.98%,这也与报道的客观中立立场相一致。此外报道还大量运用了图片进行舆论引导(46幅)。我们知道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在《人民日报》4月22日的头版上刊登了一幅名为“叔叔,喝水吧”的照片,照片描述为“21日下午,救援人员经过4个多小时的徒步行进,到达宝兴县城。在宝兴县沿江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慰问救援人员。两名儿童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饮用水送到救援人员手中。”此照片以灾区儿童的视角观察救援人员,引起众多网友感动,一方面敬佩救援人员的钢铁般的意志,另一方面慨叹灾区小朋友的懂事,感概我们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此外通讯或特写28篇,评论22篇,其他29篇。

6、舆论引导的稿件来源以媒体自己采写为主

《人民日报》自己采写的稿件共有217篇,占了样本容量的88.57%,采用新华社的稿件24篇,其他来源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联合采写或者来自人民网、人民网微博,共4篇。可见,《人民日报》进行舆论引导还是以自己采写的稿件为主。

结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次《人民日报》对于雅安地震的舆论引导较为成功,除了延续了对汶川地震以来的舆论引导的规律和特点外,还有一些新的特点:积极利用新媒体,使其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为取得更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形成合力;将报道主角聚焦受灾群众,展现他们受灾后,坚定、勇敢、乐观的心态;平民视角图片的采用等等。

然而,此次舆论引导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的报道不能只因为有他们出现在新闻中就报道,还要考虑新闻价值等因素;负面报道过少或缺失,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能够了解到有关地震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对于一些负面事件,民众很渴望从权威渠道得知,但若权威媒体不报道,就可能引发谣言;新闻评论言辞较为空洞,人文关怀不足,不能有效唤起读者共鸣;深度报道和长篇通讯少,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在新媒体和电视占据了时效性的优势,因此,平面媒体要注意增加深度报道,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①③④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2、165、157

②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体议程设置效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谈垂直网站冲击下综合性门户网站的运营之道 下一篇:进展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