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时间:2022-10-22 10:15:18

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摘要 目前密集烤房排湿系统不能够精准控制烤房湿度,往往导致烤房内湿度偏低,烤后烟叶往往油分偏少、颜色偏淡、色泽较弱、身份较薄,烤青现象较为突出,排湿过程中还散失较多热量。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既节能,又能精准控制湿度,明显提升烟叶烤后外观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与百叶窗式排湿系统相比,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的烘烤成本低0.31元/kg,降幅14.2%,上等烟比例高24.5个百分点,扣除烘烤成本后的干烟均价(含补贴)高1.20元/kg,增幅6.6%。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橘色多,油分足,青烟率、杂烟率分别低7.5、9.8个百分点,内在化学成分差异较小。

关键词 密集烤房;节能;量化排湿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96-01

烟叶烘烤是烟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烟叶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密集烤房的推广,百叶窗式排湿系统占据主导地位,操作方便,使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存在不节能和烤房内湿度偏低的问题,不能精准控制烤房内湿度,造成烟叶质量下降[1-3]。目前,许多专家提出烟叶烘烤要走精准烘烤之路,而烤房精准控湿又是精准烘烤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由山东临沂烟草有限公司组织设计,山东百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由温控仪、加湿器、热量交换器、风机、温湿度感应仪组成。

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工作原理:节能型量化排湿器在排湿过程中把输出热量与进入冷风通过热量交换器进行热量交换,大部分热量再输回到烤房内,排湿口由一台风机控制,当烤房内湿度低于烘烤工艺要求时,加湿器自动加湿,当烤房内湿度高于烘烤工艺要求时,风机自动抽湿。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节能14.2%,烤房内湿度能够精准控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油分足,多橘色,光泽强,上等烟比例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4-6]。

1.2 试验方法

2011年在蒙阴县联城镇堂子村进行了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烘烤试验,试验品种为NC55。试验设置2个处理,K1: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CK:百叶窗式排湿系统,包括温控仪、冷风门、百叶排湿窗、温湿度感应仪。2个处理为气流下降式烤房,加热设备为立式炉[7-10]。

2 结果与分析

2.1 烘烤成本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处理K1的成本比CK低0.31元/kg,降幅14.2%。

2.2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与CK相比,处理K1上等烟比例高24.5个百分点,除却烘烤成本后的干烟均价(含补贴)高1.20元/kg,增幅6.6%。

2.3 烟叶外观质量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与CK相比,处理K1烟叶外观质量橘色多,油分足,青烟率低7.5个百分点,杂烟率低9.8个百分点。

2.4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以C3F为例,处理K1、CK在还原糖、总糖、烟碱、糖碱比、钾氯比等主要化学成分方面,差异较小。

3 结论

与百叶窗式排湿系统相比,节能型量化排湿控制系统的烘烤成本低0.31元/kg,降幅14.2%,上等烟比例高出24.5个百分点,扣除烘烤成本后的干烟均价(含补贴)高1.20元/kg,增幅6.6%。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橘色多,油分足,青烟率、杂烟率分别低7.5、9.8个百分点,内在化学成分差异较小。

4 参考文献

[1] 孙顺辉,王胜雷.烤烟烘烤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3(4):35-39.

[2] 王亚辉,张树堂,程迎辉,等.自动化加热排湿烤烟房烘烤工艺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07-410.

[3] 李仁政,杜传印,孟庆宏,等.密集烤房温湿度自控设备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2):66-70.

[4] 王亚辉,张树堂,杨雪彪,等.利用自动化加热排湿设备改造传统烤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1):25-28.

[5] 陈国翅,纪成灿,陈海鸣,等.主动式自动控制烤房研制与试验报告[J].中国烟草科学,2003(4):17-20.

[6] 潘建斌,冯朝岭,王丽娟,等.烟叶烘烤自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297-299,303.

[7] 张小易,张一扬.密集烤房自控设备对比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4):100-102.

[8] 宫长荣.密集式烘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 刘军,马建辉,乔伟杰,等.烟叶烘烤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68-70.

[10] 徐增汉,何嘉欧,林北森,等.烤烟自动控温强制排湿装置的烘烤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06(1):100-102.

上一篇:平湖市甬优12分期播种试验研究 下一篇:宽城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