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教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时间:2022-10-22 07:23:08

主问题教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问题设计”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的一个解读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文本外在的或次要的内容剥离开来,通过问题群或问题链的形式把文本最内在、最核心的主线呈现出来,而这条主线就是整篇文本的“经脉”。

一、问题为谁:立足学生发展

一切教学都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学定教。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主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学规律,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属于议论性文章,重在说明事理。作者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自然奇观出发,列举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分享了他获得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从学情的角度看,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说勤奋》这样的说理性文章,学生对此类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所要论述的道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明白。但对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把“滴水穿石”的道理说清楚的,学生则不容易掌握,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围绕“说理方式”的掌握,立足学情分析,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前后勾连,通过引入“先行组织者”的理念,进行主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知知识之间,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说理方式,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进而明晰“如何有效说理”。基于这样的文本分析,主问题的设计要呈现表层学习向深度学习延伸的梯度,要体现再现性问题向推理性问题过渡的层次,要彰显知识识记向思维发展转化的路向,只有如此,主问题才能成为串联教学环节,提升学习质量的“内核”。

二、问题为何:把握文本主旨

文本解读不仅仅要关注“教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教”,教师只有深入文本的内核,把握文本的主旨,才能真正地定位“主问题”,理清文本的“经脉”。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从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来看,它的表达形式和文体结构是紧密联系的。文章写安徽太极洞滴水穿石的奇观,并由此引出本文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然后举了三个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接着用一个反面例子,“雨水”不能“穿石”是因为目标不专一,不能够持之以恒。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叙议结合,论述有理有据,这是典型的议论文的章法,也是本文的结构密码,同时,它也是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三、问题何为:设定教学路径

文本解读不仅仅要明确“教什么”的问题,也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即设定有效的教学路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围绕上述的三个主问题,可以具化为五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了解奇观,引导质疑。现在很多的课堂学生没有问题,要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要把学生的问题作为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依此来确定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欣赏奇观后,可引导学生围绕奇观进行质疑:滴水怎么能够穿石?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师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整合、凝练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问题:水滴怎么会滴穿坚硬的石块?“滴水穿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启示写清楚的?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实现了聚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清晰的路径。

板块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阅读教学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这种要求,我们首先设定了基本的学习活动:围绕主问题自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后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评议),推选中心发言人全班汇报,不足之处其他组予以补充。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指导者”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结合奇观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指导学生朗读,随文体会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最后,教师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和进一步的引导:作者开篇就用“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自己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

板块三:精读事例,领悟启示。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事理。并从中发现本文的说明方法:“现象引入――提出观点――举例证明(正例、反例)――总结全文”。基于这样的设计意图,我们确定的学习活动是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和水滴到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通过可视化的表格,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板块四:比较说理方式。前面的学情分析已经表明,学生已经学习过类似文章,因此,这个版块我们要联系已学的同类课文,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说理类文章的一般结构、写作思路,并比较说理方式的不同,为学生今后学习此类文章提供一个支撑。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说理文《说勤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达成全班共识:相同点是都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不同点是《说勤奋》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从一个现象说起,通过正反例的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概括总结,明确说理的方式:想告诉别人一个道理,而且要让别人信服你的道理,可以从常见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一些正面的或反面的例子加以说明,结尾再进行总结提升。这一教学板块的设计用意是教“一篇”带“一类”。注重教给学生一类文章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感受说理类文章的独特价值。

板块五:拓展迁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学科既定的任务,也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架设一座从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为丰富、宽广的生活领域。基于这样的教育理解,我们设计了拓展迁移板块,通过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结合我们身边的某一现象,比如“学会节约、学会宽容”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课堂上说说自己的思路,课后完成写作。

五个板块的内容,通过三个主问题层层推进、第次展开、有机串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于“主问题”导引的教学路径,从而实现了“问题为谁”、“问题为何”、“问题何为”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上一篇:内外结合 多层推进 下一篇: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