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堂中提问手段的运用

时间:2022-10-22 06:50:47

谈思想品德课堂中提问手段的运用

[摘要]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若能运用得当,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有:忽略学生思维的启发,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求,忽略问题情景的创设,忽略普通学生的诉求。要走出课堂提问环节的常见误区,需要教师合理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在明确课堂提问目标和提问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需要面向每一名学生,为提问创设必要的情景,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加以评价,敢于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见误区;思想品德;提问手段

十多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了多次大的变更,每年都有小的修订,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与时俱进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应正确认识一般提问的常见误区,合理运用提问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落实好三维目标。

一、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

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若能正确运用,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运用不当,课堂提问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提问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忽略学生思维的启发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课堂教学互动较少的情况。如果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较多,学生课堂中的话语量就会比较少,忽视思维启发的价值,因此会出现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比如,某一思想品德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时问:“什么是隐私权?”学生轻松地将课本中的隐私权概念回答出来。这在思想品德课本中是很明显的,学生一看便知。这一种提问方式重“讲”轻“思”,难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这样的提问过于简单,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

2.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角往往由教师来担当,从问题的发现到提出问题,再到解答问题,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答案。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内容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方向,就会被教师否定,甚至假装没听见。我听过一节《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课,以视频《疫苗之殇》导入新课,在观看过程中有学生说:“疫苗有那么可怕吗?”“我可不想打疫苗!”然而,我并没有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疑问、担忧和恐惧给予正面的回答与引导,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大为削弱。

3.忽略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求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的提问常常采用即问即答的方式,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更无法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较难的问题,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真正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价值,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4.忽略问题情景的创设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考查,而不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不重视情境的创设,因而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若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问:“如何看待家长翻看子女日记的行为?”而不注重情景的创设,学生会认为对这种行为只能加以反对和制止,只看到了法律的严肃性,而没注意到家庭中的基本人伦,忽略了亲子之间的温情。

5.忽略普通学生的诉求

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学习需求进行发问和设问。教师需要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鼓励每一名学生积极发言和主动表达,促进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比如,看到学生走神或搞小动作,个别教师故意用偏难的问题让学生答不上来,让学生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反而会引起学生对提问的反感,使提问失去其价值与意义。

二、合理运用思想品德课堂的提问手段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走出课堂提问环节的常见误区,切实运用好提问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坚持一定的原则,合理运用思想品德课堂的提问手段。

1.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问题提出的目的、问题提出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不能仅仅提出问题而忽视其潜在价值。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二,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要注重问题的设置,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第三,提问要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使学生在努力探索后能够进行正确解答。

第四,提问要面向每一名学生。我们的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名学生。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为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2.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手段的运用

第一,思想品德教师要为提问创设必要的情景。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对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我先播放了一段欧洲杯足球比赛的简短视频,之后结合视频中的解说词提问学生:“什么是越位?”“足球比赛中还有哪些比赛规则?”“为什么要有比赛规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层层设问,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和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二,思想品德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预留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可能回答不了,也可能回答不好。时间不足会影响提问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后若有时间保证,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交流讨论,回答效果较好,即使回答的内容不够完整,也可以通过再点拨、再思考、再回答,进一步完善答案。

第三,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加以评价。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加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激励,学生回答得好时,应给予肯定,如果回答深刻、严谨,可不吝美言。比如,在分析选择题“自治区成立50周年来,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证明了(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正确选项)”。为什么要排除另一选项“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组织课堂讨论,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比如“你分析得完全正确,对本学科的研究很有深度。”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也应善意婉转评价“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好吗?”课堂的提问重在鼓励学生的参与,而不是让学生感到难过与不安。

第四,思想品德教师应敢于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发现教材中、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存在一些反差,如果能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再加以释疑和正确引导,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平等、自信、鼓励的氛围,给学生敢想、敢问的自由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充满鼓励和肯定,而不是对自己回答不了的提问加以敷衍,甚至是讽刺和打压。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走出提问的常见误区,把握好提问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官鸣.思想品德课“有效提问”的现状与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戴西田.论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孙启国.思想品德课有效提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5).

上一篇:优化教学过程砥砺自主学习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的创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