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有真面目

时间:2022-10-22 06:36:11

庐山自有真面目

随着张瑜执导的去年《庐山恋2010》的上映,1980年拍摄的《庐山恋》又被众多观众怀想起来,这部80年代初引起巨大轰动的爱情片不仅承载着一代人对庐山秀美风光的深深向往更标志着中国文化界社会思想的深度解放和革新,也更能映射出中国社会即将袭来的思想风暴,毋须质疑,《庐山恋》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经典情怀。

事隔三十余年,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再重温这部经典影片,重新回到庐山的峻美风光之中,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对于我们而言,除了至纯至真的爱情更让我们深有所思的是影片里反映出来的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大飞跃。

既然《庐山恋》定位为爱情片,我们也便从感情主线谈起,周筠与耿桦的感情是源自庐山的,庐山的灵动峻美也便是这段感情最恰当的注脚,从邂逅到相识到蠢蠢欲动到情定庐山,直至最后的终成眷属,《庐山恋》始终不离庐山,情与景的相互映衬,景随情动,景应情深,让人不得不赞叹庐山之美、庐山恋之真。相信影片选择庐山拍摄与景区的合作扶持是分不开的,至于到底是因为感情的真而相中了庐山的美还是因为庐山的美才写出来感情的真,我们的确无从查实,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很清晰,这部影片的情景互动是丰富而细腻的,不显矫揉造作而落落大方。

影片加深色调的饱和度,色调充盈感较强,整部影片观赏下来对庐山的感官印象能够较为深刻的保留,这也是影片的传映引来庐山旅游热潮的原因。导演在影片中选取的场景较多,几乎涵盖了庐山的所有著名景区,但感情串联多而不杂,这足以见得其功底,值得现今商业影片的广告植入更多借鉴。

影片中周筠与耿桦的脸颊轻吻被成为“中国银屏初吻”,是大陆影片中第一次融入的吻戏元素,饰演周筠的张瑜更是换了43套服装出演这一角色,展现出多元思想开始对旧有的文化传统发起冲击。这一突破撼动了八十年代初的文化界,为艺术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文化的复兴找到了突破口,一时间文艺作品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创作,思想阐述的视角更为宽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庐山恋》也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积极的政治情感,时代的开创性更加凸显。《庐山恋》平分笔墨,周筠两次归国走进庐山,经历着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阶段――的动荡与改革之初的百业待兴。的动荡寥寥几笔带过,即使社会动荡影片之中依然不忘凸显人们对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的殷切希望,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进步青年的速写畅想,无不展现出这个年代里中国人依然对国家怀有一颗赤胆忠心。这样的描写巧妙的规避了之后国人复杂的政治情感,而是更多的着笔在对未来的憧憬,情真意切,鼓舞人心。周筠第二次归国,人们从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回到经济建设的主线上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加快了步伐,社会各界也信心满满,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如此分析过后也不难发现,周耿两人的恋情也是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清晰的与时代的齿轮相扣,随同时代的发展走向美好的结局。

积极的政治隐喻在那个时代的电影里是极为普遍的,当时的文化作品往往是要蕴含一定思想教育目的的,庐山恋通过感情的描写成功的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融入了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政治期望,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了更猛烈的冲击。解放前国共两位政治倾向迥然的军事将领,三十余年的战场恩仇在周韵与耿桦的情感牵引下相笑一泯,由冤家变亲家,一幅和美景象最终呈现在影片观众面前。1980年两岸关系初现缓和,两岸“三通”的进程已经开启,而此片以国共两党培养的优秀青年的忠贞爱情为主线,以爱国情怀为桥梁,隐约提出密切两岸爱国人士、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倡导和良好愿景。“I love the morning of the motherland”片中反复出现,道出台海两岸血脉相通,共赴祖国伟大复兴的远大征程的坚定信念。

即便如此,以《庐山恋》为代表的八十年代初期影片也都有着很多方面的不足,这是时代以及体制所致,我们不能苛刻的对此做更多要求。比如这部影片的人物构造过于单调,故事主线过于呆滞,在政治情感的表达上虽有突破但依然不能阐述出独立尖锐的政治观点等。这些时代烙给中国电影的烙印至今犹存,我们更没有理由要求三十年前的《庐山恋》能给我们新的答案。

关于庐山,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片中周筠与赵科长在回国之前的对话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周筠谈起这首诗,说“应该是难识庐山真面。”赵科长意味深长的讲“再见吧!希望短暂飘来的云雾不会破坏你对庐山的美好印象。”三十年后,云雾已散尽,中国已崛起,政治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我们可以理性的思考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的命运,而是否又有新的云雾阻挡我们在艺术进步甚而在国家发展上有所作为呢?庐山自有真面目,《庐山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它更是在提醒和感召一个民族在前行中用一种宽容的胸怀和一份理性的眼光去探清前路,无论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还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需要走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大山”,去看看“庐山”缘何如此美丽。

上一篇:解读阿恩海姆的构形理论 下一篇:论Web2.0时代网民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