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2 06:31:3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产业聚集 最小二乘法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文章选取要素成本(C)、固定资产净值(K)、对外开放程度(FTD)、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聚集度、等五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安徽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文章所有的数据都来自2010年的《安徽统计年鉴》,统计年鉴中的FDI按当年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1.劳动力成本。产业转移的指挥棒是利润。当转出产业在原转出地的利润由于成本上升而减少时,企业就会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来增加利润。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外在经济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而外在不经济会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一般而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先享受了外在经济的好处;但随着产业的群集,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劳动、资本、土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价格上升,从而出现外在不经济现象,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产业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企业的利润逐步减少,企业被迫进行产业转移,将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低的地方。皖江城市带地处中部,相对而言,劳动、资本、土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要素的价格比较低,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具有较高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考虑到以往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的转移,文章采用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平均工资(W)来度量要素成本。从理论上看,产业转移的规模应与平均工资负相关关系。

2.工业基础。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劳动、资本、土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低固然重要,但仅有这一点还是远不够的。产业的转移一般都会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越雄厚,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就越强。采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K)来度量。预计K与FDI成正相关关系。

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吸引外资的优势越大。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用产业结构来衡量,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产业结构也就越高级化,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本文采用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的第一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R1和R3)来度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预计,FDI与R1呈负相关关系,与R3呈正相关关系。

5.产业聚集度。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产业集聚可以享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又能够带动集聚产业的发展。一个地区只有创造条件,使之具备相应的产业集聚形成条件,才能在当地逐渐形成集聚,才能对区外企业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使集聚进一步成长、成熟。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集聚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就能获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产业转移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移的转变,由半成品加工向成品转移的转变,由单个企业向集聚产业转移的转变。文章引入区位商的概念来衡量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的程度, 即Z=皖江城市带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与全国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的比率。可以预计,Z应该与FDI 呈正相关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FDI=β0+β1W+β2K+β3R3 +β4R1 +β5Z+μ。运用OLS法对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把不显著的变量剔除,得到如下的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成本成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皖江城市带由于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低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这也可以解释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现象。当前,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工资急剧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地区逐渐丧失发展优势,相对而言,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大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从这些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寻找新的发展优势。

2.国际产业转移与工业基础成正相关关系,这同我们的预期是吻合的。 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差异可以由它们的工业基础的差异来解释。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由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所以吸引外资的数量就位居皖江城市带的前列,而皖江城市带的其它几个城市工业基础较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也不乐观。

3.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层次或产业结构呈正相关关系,这也与我们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在回归模型中,具体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与第三产业成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成负相关关系。合肥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它的招商引资的数量是最多的。

4.国际产业转移与一个地区的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滁州、巢湖和马鞍山的产业聚集度均大于1,说明这些地方的产业聚集度较高,产业竞争潜力较强,对外资更具有吸引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伴随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成熟的产业集聚平台因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而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到该地。而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的产业扩散离心力也在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产业集聚的速度,致力于向心力的建设,但是最大程度地减小离心力。

二、政策建议

1.在保持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皖江城市带要夯实工业基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大皖江城市带的基础实施建设,构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配套工作,确保劳动、资本、土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真正做到“筑巢引凤”。

2.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聚集度。皖江城市带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例如现有的冶金、汽车、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并且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江淮汽车、马钢、奇瑞轿车、华菱重卡、海螺建材、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集群的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上,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国家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切实落实好新税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等产业转移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为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使这些产业的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3.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转出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皖江城市带的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将为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机会。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可以为转入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金融、保险、人才和管理等,解决转入产业的发展的后顾之忧。皖江城市带要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在示范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产业基地。鼓励在华外资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机构在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外资并购示范区内企业,参与区内企业改造。引导和鼓励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示范区创业、投资。支持区内企业广泛承接服务外包,建设合肥、芜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帮助企业境外上市和融资。

参考文献

[1].何莎、丁家云.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0(3):43~45.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和技术转移的战略与路径选择》成果(编号:10030503097),主持人:伍旭中。

作者简介:张倩(1976-),女,安徽无为人,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伍旭中(1970-),安徽安庆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上一篇:浅析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 下一篇:浅析中职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