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与心理素质

时间:2022-10-22 06:27:20

论歌唱与心理素质

[摘 要] 在声乐演唱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歌唱是在心理调控下的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为了正确、规范地表现声乐艺术,本文将从歌唱心理的重要性、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歌唱心理素质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歌唱 歌唱心理 心理素质培养

一 、 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声乐是在心理因素的整体调控下,各种与歌唱相关的生理器官和谐有序的运动。在声乐学习当中,平时比较重视声乐技巧上的问题,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歌唱时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演唱效果。怎样保持最佳的歌唱状态,这是每一个歌唱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歌唱者在歌唱时,由于外界环境及自己身体内部的刺激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心理上的不良状态,歌唱者歌唱的水平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歌唱心理方面的研究。《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之物也。”它是说,歌唱的声音是心理情感的反映或表现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心理对声音的调控规律。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的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条件、良好的技术运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者的歌唱水平就会受到影响。而其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能否进入最佳歌唱状态的关键因素。

二、心理素质与歌唱

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正是在心理因素的整体调控下,与歌唱相关的各种生理器官才能产生出协调有序的运动――声乐。在歌唱中受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有:感觉、知觉、意识、想象和情感及个性。这些因素在支配、影响着唱歌的整个过程。因此,研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歌唱的作用和影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感觉与知觉对歌唱的作用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于感觉信息的加工和整合。没有感觉就没有歌唱,技术环节及抽象性机能,都要从歌唱的感觉中去领会、认识、把握、控制。歌唱是否成功完全以感觉为基础。歌唱中的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种。这两种感觉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是歌唱活动得以完整的体现。

1、内部感觉是传递有关歌唱器官活动和歌唱生理状态的内在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前回区域经过筛选和调整后,又被转成指挥发声器官各部位运动状态的指令,从而对歌唱的内部状态进行着自动的心理调控。内部感觉调控在歌唱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有:呼吸感觉、共鸣感觉、吐字感觉、喉头发声感觉、情绪感觉。其中呼吸感觉是歌唱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歌唱的音质、音色和音量。吸气时,用鼻子做深呼吸,鼻腔、口腔、胸腔、头腔有开阔通畅的感觉,形成一种舒展的状态,用气切忌用力过猛和僵硬。为了使歌唱具有艺术性,我们要取得气息的支持力,也就是充分使用腰腹部的肌肉来控制气息流量,从而符合乐曲的要求。同时要通过气息支持作用下的咬字和共鸣来达到乐曲的抒情性。

2、外部感觉则将歌唱者自己输出的信息反馈回大脑,同时接受教师的指导信息和观众的反馈信息,且一并将内外获得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综合处理,与大脑中的理想声音模式进行对照而产生出新的不同的信息,使内外行为达到有机整合。外部感觉在歌唱活动中进行声音调控的主要信息有:音高感觉、音强感觉、音色感觉、节奏感觉和谐和感觉。这些感觉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音乐感觉能力的逐步提高,不但是天赋,更重要的还有不断实践及体验的过程。良好的音乐感觉不但为歌唱者提供了一个心理调控的有利条件,还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有效学习声乐和接受歌唱训练基础性的条件。

(二)意识对歌唱的作用

意识是能够被自己觉知(又叫“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把人的意识结构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控制。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在歌曲的处理方面――速度、力度、音量等。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在声乐训练当中,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模式行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性的,是无意识的。比如,个别演唱者因害怕唱高音而具有“恐高症”,但是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所恐惧的音高时,就能较自然地唱出这个音,可一旦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音高后,让他再唱一遍,他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这说明人的意识支配着人的活动,声乐演唱更是如此。

(三)情绪和情感对歌唱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情绪指个体在参加活动中其生理上获得的一种相关体验。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并受自身的社会条件制约。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当演唱者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是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虽然他的声乐器官没有什么异样。所以,声乐演唱同样受情绪的影响。再者,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正如美学家叔本华所说:“音乐决不同于其他艺术,其他艺术只是观念的复写,观念不过是意志的对象化而已。音乐只是意志本身的复写,这就是音乐为什么能够有力的透入人的心的原因。”叔本华的精辟论述,一语道破了情感与音乐的本质关系。 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我们经常用“声情并茂”来形容优秀演唱者的出色表演,可见歌唱中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个性对歌唱的作用

所谓个性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演唱者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内部动力系统。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人的性格和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血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血质和抑郁质则属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活动、爱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歌唱者,在演唱中,一般不会有“怯场”心理,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遭受失败的反映更为敏感,这种内向性格的人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比如有些学生在单独上课时,能够正常发挥,唱的也很好,但一旦旁边有人,他就非常紧张,甚至无法正常歌唱,这说明:人的个性也在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三、歌唱心理在歌唱与教学中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技巧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达,所以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突出的、合乎歌唱要求的音或乐句,提请学生注意,因为这在学生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这个音或乐句从感性的演唱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无意识演唱逐步转化为有意识、可控制的演唱。通过多次练习巩固,能随时做好并以这个音或乐句为例,来带动和指导其它音和乐句的演唱。教师的正确示范性演唱,也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印象,起到语言解释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于正确、良好的声音逐渐建立起心理上和感觉上的认识。

经验证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方法,是培养确立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多肯定,对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一味的否定则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总之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既含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和有意识针对性锻炼的因素。受心理因素控制的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并以此来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当我们了解到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后,接下来问题就是如何按科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和演唱中探索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歌唱者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强化。下面我们分三方面进行调节:

首先,排除干扰,演唱者在演唱时有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干扰,这种干扰会不利于歌唱者注意力的集中,客观估计自己的演唱水准,以平常心对待表演中对自己的演唱要求,不能存在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不做过高企求。把表演时的压力减到最低限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表演做到最佳状态。这时,歌唱者也可以通过心里暗示法在出场前把自己设定为乐曲中的特定人物,把舞台、灯光等想象成自己特定的活动环境,这样就可减少对演出环境及演出对象的生疏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歌唱。

其次,要增加生活阅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要有善解人意的心胸,积极开朗的心态,要体味喜怒哀乐,具备各种情感的体验才能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问题,这样了解作品的风格、分析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思想性及情感时也会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运用自己的声乐技巧来尽情演绎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达到听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交流,歌者和听者也才能融为一体。

最后,音乐实践有利于自身表演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对自己的表演越加的充满信心,所以要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熟悉各种场合,在频繁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养成良好的艺术表演习惯,你才能“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歌唱之中。

总而言之,歌唱心理是歌唱活动在歌者头脑中的客观反应,但反过来又对演唱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此外,要认识到声乐演员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演唱技巧的发挥,使演唱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俞子正 《声乐教学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凯 《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湘 《声乐教学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1版.

上一篇:利用VFP进行船舶稳性曲线计算 下一篇:地方高校本科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