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 第8期

时间:2022-10-22 06:19:49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人实在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生活常识的人种。比如,中国人比欧洲早喝了1000多年井水,从而不会遭遇类似中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那样的魔咒;再比如,中国人比欧洲人早几千年就懂得农作物轮作技术,从而在这片并不地大物博的国土上养育了远远超过同期欧州人口密度的子民;再比如,尽管饮用水质量同样都不高,但中国人从来不会出现“印度的肚子”,因为印度人喝生水,中国人喝开水……

凡此种种,皆仰赖中华先民所遗留下来的常识所赐。

然而,如今在诸多宏观经济领域乃至社会体制层面,标志着仅仅“及格”的回归常识状态却远未达到。

比如,一项重大工程的工期因为献礼的原因而被提前竣工,这时候迎接它的是领导的接见和表彰,但从常识的角度来说,它首先最应该面临的反而是为什么会出现没有按照规划进行施工的质疑、审计和质量大检查。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你在餐馆点一道用活鱼做的菜,而服务员只用了3分钟就把做好的鱼端上来了,显然你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鱼不新鲜,并不是刚才你看到的那条活鱼,因为这么短的时间连处理活鱼都不够。换句话说,如果规划足够严肃、足够科学的话, “提前竣工”和“推迟工期”都是属于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情况。这方面最近被普遍质疑的例子就是京沪高铁。为了迎合某个时点的所谓通车献礼,有多少工程没有按照规划的进度要求去一板一眼地执行到位?

再比如,在高通胀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决策者迟迟不肯将负利率尽快调正,而执迷于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收缩所谓“流动h生”进而抑制通胀,这种放着车马炮不用而不停拱卒的“神仙棋”下法,显然离常识越走越远。

还有,税收政策一直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极其至关重要,甚至根子上的外部条件。而目前能看到的推动“从投资、出口拉动到内需为主”的这场漫长转型中,竟然丝毫看不见根本性的、真正有突破性力度的税收政策调整,那么可想而知,这场转型如何能顺利完成?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减税:转型的最后一公里”的特别专题以封面报道的方式重磅呈现,为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推动当前财政收入连年远超GDP增长速度的税收体制回归常识范畴。

还有,在20多年前政府财力不足的条件下形成的收费高速公路模式,在最主要的外部约束条件(就是政府没钱)早已化为乌有的情况下,为什么大面积地、彻底地取消高速公路收费竟然无法实现?来自小学生都知道的“刻舟求剑”的常识告诉我们说,环境变了,你的行动就必须发生改变。

回归常识吧,从这一秒开始, “亡羊补牢,尤为未晚。”顺便多说一句,亡羊补牢其实是个褒义词。

上一篇:大珠小珠落玉盘(中) 下一篇:损益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