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理论视野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2 06:13:10

动力系统理论视野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

摘 要:在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基础上,评述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运用动力系统理论,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成机制,并对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动力系统理论;产业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49-02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是中长期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自然的密切联系。我国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游客的旅游诉求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简单追求感观上的体验,而是更加重视通过旅游过程获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和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实现自我增值。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不但符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中长期的市场需求,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方向,目前处于理论发展和案例实证阶段,全国众多历史名城、旅游名城以此为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对培育文化产业和提升旅游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茂名市文化产业起步较迟,社会普遍认识不足,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使文化经营产业化,形成保护、传承、教育、收益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发展的目标。虽然茂名市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门类种类齐全,运作模式成熟,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依赖少数自然景点支撑,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相关产业融合进行创新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010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茂名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茂名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环境,现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国内外关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评述

产业融合的现象早在20世纪60代就已出现。罗森伯格将技术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种相同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马健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业户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1]。

在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主要探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黄耀丽指出,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鉴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企业,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李蕾蕾对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旅游表演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来源,通过艺术和商业的融合,形成福特-后福特双重机制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2]。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属性进行意义的诠释,或者把两个产业的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探索其中价值。本课题拟从动力系统学的角度,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作为经济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研究两个产业关键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模式,结合个案分析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一)系统理论

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分解法,系统研究采用的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系统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3]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结合不同角度对系统要义的概括,系统可定义为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单元或要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为同一目的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系统主要特性表现为层次性和目的性。一个目标系统必然地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目标系统所处的“环境”,目标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较小的系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级别系统的垂直层次关系。从系统动力学的特点来说,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也就是存在输入和输出反馈关系的闭环系统[4]。

最早将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的是Gun (2002)在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该模型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部分,包括旅游人口、交通、吸引物、服务以及信急促销等5项。杨颖(2008) 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企业对经济性的追求;徐虹等(2008) 指出,促使旅游产业发生融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产业系统的强关联性以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性,其外在驱动力则由市场需求的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技术创新拉力和规制放松助力构成。张辉等(2011) 认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其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旅游方式与旅游类型多样化是促成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一种手段,起到助推的作用;余书炜以“消费—供给”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这一模式将旅游活动理解为经济学现象,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旅游因子的演变规律。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系统具有其独特性,分析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从供、需两方面进行,其次是产业融合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二)产业融合动力系统互动机制

1.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

两个产业由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的不同,融合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等四种。资源融合: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可挖掘元素,能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文化产业将其创意和科技转化为创意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市场融合:旅游产业的市场容量大,市场群体主要是户外活动爱好者,而文化产业则能发挥互补作用,动静结合不但扩大了整体市场规模,而且提高了市场的质量。技术融合: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技术优势比较明显,它的引入和融合会带来旅游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功能融合:旅游和文化产业都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文化产业因旅游形式的注入更易于接受,旅游产业因文化融入而更富有内涵[5]。

2.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学模式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系统结构正是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由供给系统所产生的推动力、需求系统产生的拉动力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基本模式,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6]。

(1)推动力系统(市场供给)

两大产业融合的供给系统就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力,这是由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共同决定的。发展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可增加旅游的供给因素。文化产品具有展示性、参与性、体验性的特点,这就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通过向大众开发,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加速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同时,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是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与深度是随着人们的经济能力、消费需求、认识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文化产业中文化及创意能够满足游客对新奇事物的需求,形成旅游资源的新的供给。

(2)拉动力系统(市场需求)

拉力系统是指拉动产业融合内部力量,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越来越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想、理念、知识等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正是顺应了旅游市场发展的潮流趋势。

(3)支持力系统(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外部大环境,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方面主要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政府从宏观决策、地方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影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行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向,采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和刺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经济方面主要是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为企业发展跨产业的战略联盟提供更加雄厚的财力基础和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方面主要是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丰富旅游资源类型。

参考文献:

[1] 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4).

[2] 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

[3] 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6-32.

[4] 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6).

[5]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上一篇:图解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下一篇:四川省盆缘山地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