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第9期

时间:2022-10-22 05:36:45

[编者按]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20年。中国对世界经贸交往作出的贡献倍受瞩目,而与此同时,各界专家对于“中国式”经济增长也有着或悲观、或乐观的看法:有专家质疑赶超发展战略模式加大了社会不公;有学者警告出口-工业化的路径即将终结;亦有专家预测,下半年经济防冷重于防热,种种迹象显示经济开始放缓了,有利于那些低收入群体,有利于社会稳定。

放弃赶超战略着力公平社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在《财经》杂志撰文: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的早期发展阶段就确立高技术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则该赶超战略将拉大人际之间的收入差距;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会拉大地区差距;赶超战略之下,腐败的滋生和大量的非生产性活动对收入分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了社会经济剩余,致使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救济水平降低,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公平问题恶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放弃赶超战略,代之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才能快速发展经济,使要素禀赋结构以可持续的最快速度提升。

中国式增长路径可能结束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德龙在《财经》杂志撰文:在当前的阶段上,中国原本可以继续沿着出口―工业化的路径而保持极快的增长,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情绪的日益抬头,使得这一时期结束的可能性增加了。对中国而言,在全世界的制造工场和出口者这一方向上前进的余地已经不多了。如果美国的保护主义情绪继续上升,当前的阶段就肯定会结束。全球化有它自己的潮流和节奏。他指出,未来20年保护主义力量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而出口占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下降。不能跟上这一变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会举步维艰。

先行增强内需以抵消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下半年经济防冷重于防热,一方面确实存在总需求走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大家都“看低”经济走势,会引起当局的重视,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如此更有可能避免经济步入紧缩的轨道。在当前很多方面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国内投资增长“疑点重重”的情形下,如果不对问题加以足够关注,宏观经济有可能出现不甚理想的局面。提出“总需求宁强勿弱”的建议。从汇率方面考虑,这一点更为重要。如果下一步决策层认为有必要再调汇率,先行增强内需以抵消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投资导致的经济放缓有利于社会稳定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教授近期指出:楼盘库存增多,资本支出项目减缓。大宗商品价格降低,能源消费减少。种种迹象显示经济开始放缓了。不过,随着经济放缓、地产市场的调整和瓶颈问题的逐渐解决,通过价格的降低把更多的收入重新分配给家庭。这种情况尤其有利于那些低收入群体。这种情形说明即将到来的经济减速会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放缓可能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尤其在建筑行业。但从短期来看,家庭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好处应该远远超过了这个负面因素。

四国部长质疑欧盟对华纺织品配额

欧盟成员国荷兰、丹麦、瑞典和芬兰四国部长在8月18日《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欧盟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零售业问题不仅将损害消费者,而且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因为大量欧洲贸易公司可能因此破产或出现巨额亏损。敦促欧盟当局重新审查中国出口配额,称这些配额的实施“没有恰当考虑现代商务的现实”,指责欧盟当局对国际贸易的观点已经落伍,极可能损害欧盟经济。

中国处理中美外交比美国高明

美著名专栏作家法里德・扎卡里安在8月15日《新闻周刊》上撰文《在面对中国挑战时处理不当》,借中海油放弃收购优尼科公司事件指出美国扼杀这项交易已经向世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美国不会容忍中国经济的崛起,而希望加以遏制。而最近宣布的今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东亚首脑会议,却将美国排除在外。 对世界来说,中国的崛起既提供了巨大机遇,又构成了巨大挑战。华盛顿有些人(如拉姆斯菲尔德)似乎认为,这是冷战的再现,中国现在将充当苏联当年的角色。这种看法不仅是对现代中国的误解,也是对我们当今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误解。

上一篇:拉米出任WTO新掌门 没有“魔棒”确保谈判成功 下一篇:奢华杂说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