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10-22 05:34:45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倡导全员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倡导全员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改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长期存在着“不好记,容易忘、用不上”的问题,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政治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更好地解决原有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都必须高度关注日新月异的生活实际、关注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就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的传统,理论研究的滞后,另一方面是时展的日新月异,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又没有具体地、有针对地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总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去编写教材,拿着教材去照本宣科。这就出现了如《人民日报》载文所批评的状况:“当中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障碍时,他们在学习远离现实的‘原始社会’;当高中生需要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与判断时,他们正在学‘黑格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断验证、积累和更新的经验。不断地吸取原有生活经验的合理成分,并不断地指导着人们创造出新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

1、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的融合和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我国现阶段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有针对性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从而使国家意志、社会现实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讲授《我国农业现状及出路》时,当问到:“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情绪特别激动。他们有的说家庭收入低,有的说农产品不好卖,有的说农民负担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会造成什么危害,该怎么解决”?学生又是一番慷慨陈词。最后,教师以中央“一号文件”中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具体举措作为点睛之笔,从而使学生既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又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农民疾苦的关注,对农民劳作的尊重,对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的理解。

2、现实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从而创造崭新的生活。例如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评价中学生上网问题。发言中,学生们会列举大量有关网络的积极作用,当然也会指出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网络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哪方面是主流、哪方面是支流,这样就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话题。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去记住这些生活事例,而是教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观点、立场、方法和原理,并反过来又懂得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释、分析、说明更多的社会现象。

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

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宽,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民主、平等观念凸现,批判精神明显增强,不盲从、不迷信成为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主流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师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正因为如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从话题设计,到问题的提出,到论证,到结论,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无处不体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但就人格、人性和人权而言,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

三、政治教师应努力构筑人文课堂

新课程倡导全员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推行,教师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品格、观念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效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应努力构筑人文课堂,让课堂洋溢着人文关怀。

人文的核心是关怀,关怀应该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必然会体现出差异性,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会有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弱势群体”,不应是我们关怀的荒漠。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这种关怀可表现为:让他们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评价,并成为观点、信息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注意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多予以肯定,尤其注意放大和传播他们经过努力所得的有价值的观点及思想,以语言及神态传递对他们的关心。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争取成功、感受成功。

参考文献

[1]吴蔚.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5

[2]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上一篇:在德育课堂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初探 下一篇:转变学生行为习惯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