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在幼儿管理中的误区分析

时间:2022-10-22 05:29:20

家庭教养方式在幼儿管理中的误区分析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0-6岁幼儿,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管理,尤其要注重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尽量避免那些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侵蚀。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幼儿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幼儿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与此同时,幼儿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幼儿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

一、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出生和成长的摇篮,它能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只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

1.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在民主型家庭教养中的孩子最大的优点是自信,懂得依靠自己,做生活的强者。孩子的自信来自家长的自信。拥有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懂得用自己的自信去激励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能行。这种能力没有丝毫的勉强,它来自强烈的责任感,向上的意志和努力的决心。当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决不会气馁,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挺起腰杆,从头再来。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养方式成长中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么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的家庭中,家长过多的保护、过多的包揽,使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完全失去了成长的可能,他们很容易形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遇到不能由父母决定的事情,他们便手足无措。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难以适应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处于这种教养方式家庭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支配欲和占有欲,缺少与他人平等合作的精神,对失败和挫折没有心理准备及足够的承受力。

3.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分压制,强迫孩子服从自己,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来尊重,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们长期生活在不平等的环境里,自然不会形成不卑不亢的性格,也很难在他人面前坦然表达自己,这种被扭曲的人格,今后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在上司面前,总是察言观色、唯唯诺诺,在各个方面都缺乏创造力。这与现代社会需要的、年轻人所具有的性格开朗、生气勃勃、独立挺拔的精神风貌是格格不入的。

4.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在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家长既不对孩子的前途抱有很高的期望,也不存在焦虑和失望,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心理健康都表现得比较麻木。孩子由于得不到必须的教育指导,常常更容易受到友伴群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概率往往难以估计。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生长空间,孩子更需要自由的天空,请多给孩子一些民主的教养,孩子会更出色。

二、当前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误区

1.教育要求成人化

现在有许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的发展会落后于同龄儿童,对幼儿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这种过高的期望在给儿童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幼儿正常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固定的游戏玩伴,主要的社会经验都在与父母等长辈的交流中逐渐获得的,因此他们在语言上、心理上表现出早熟、成人化的特征。

2.教养态度不统一

现代的家庭往往是几个长辈围绕一个孩子转,也有不少的家庭请了专职保姆,这些教养者由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经验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教养态度,一旦家庭中存在多种教养态度,不仅会损害教养者的权威形象,还会造成儿童社会性发展困难,引发儿童社会化的危机。

3.教育方式极端化

在当今的家庭中,极端的教养方式也占较高的比例,家长往往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表现为溺爱、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过剩的亲情使幼儿成为家庭中实际的权威,这容易使幼儿逐渐养成任性、刁蛮、自私的性格,对待这样的幼儿,家长又会采取另一种极端的粗暴方式进行干预。

三、营造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策

1.适当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为每个幼儿设计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身条件,使孩子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宽松的心理环境。任何超负荷的压力会带给幼儿消极、胆怯、被动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是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

2.父母应与孩子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错时,父母循循善诱,说明是非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

3.作为父母,既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还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

父母在生活上要给予孩子细致入微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体会一些劳苦,经受一些失败,克服一些障碍,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协作精神。

上一篇:中职学校电子电工技能训练浅谈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后进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