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时间:2022-10-22 05:11:12

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PDCA管理理念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理念进行院内转运。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用时间。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PDCA管理理念;严重创伤;院内转运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3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in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admitted between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ased on random number table.Each group had 53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nsported in hospital 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ansported in hospital by following the PDCA management concept.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 the success rate of salvation,and the time that each link of transport consume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PDCA management concept;Severe trauma;Hospital transshipment

受交通、建筑、工业w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创伤也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1-2]。据相关报道显示[3],严重创伤患者中创伤即刻死亡率高达50%,而死于创伤早期者则占30%,晚期则仅为20%左右。因此,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早期进行救治极为关键。严重创伤患者的首诊科室通常为急诊科,在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后为保证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通常需转移至院内其他相应的科室,整个过程虽耗时不长,但存在的风险较大,且一定程度决定着患者的预后。PDCA是目前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4-5]。本研究将PDCA管理理念运用到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工作中,有效降低了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明显缩短了转运过程中各环节所用的时间,患者救治成功率也得以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3~62岁,平均(43.81±12.69)岁;发病至获得救治时间1~4 h,平均(2.16±1.13)h;自行到院14例,“120”接入39例;受伤原因:车祸所致25例,坠落所致14例,刀刺所致6例,工程事故所致8例;入院时AISISS得分17~46分,平均(29.19±10.36)分;转住院部病房4例,转ICU病房30例,转手术室19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0~61岁,平均(42.64±11.82)岁;发病至获得救治时间1~5 h,平均(2.22±1.19)h;自行到院12例,“120”接入41例;受伤原因:车祸所致26例,坠落所致15例,刀刺所致5例,工程事故所致7例;入院时AISISS得分16~45分,平均(28.95±10.18)分;转住院部病房6例,转ICU病房29例,转手术室18例。所有患者均为多发性创伤,排除院前死亡者,家属及患者对本次分析均知晓同意,本方案也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包括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护送患者至相关科室等。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理念进行院内转运。①计划(P).对以往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导致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患者因素:院内转运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因素为与病情有关的危险事件,常见的为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急剧恶化,此时监测设备、治疗设备、治疗用药受限,容易引起危险事件的发生;b.家属因素:部分患者家属情绪过度紧张或不稳定,对转运认识不足,担心降低对患者的救治效果,影响转运工作的开展;c.医护人员因素: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配备不足或由年轻护士、实习护士、实习医师陪伴,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能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d.管理因素:在转运工作开始前,与辅助检查科室、接收科室、电梯间未妥善协调,导致转运过程费时长,或接受科室未完善监护设备、吸氧装置等准备,使患者不能及时的接受治疗或监护;e.设备及物品因素:转运过程中,可携带性监护仪、微量泵等设备异常而不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持续性的监测;转运工具选择不当、搬运过程不顺利均可能导致患者缺氧、机体损伤、置管滑脱等不良情况。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包括制定院内救治指引、加强业务水平的培训、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护等。②实施(D)。根据计划阶段的目标,按以下步骤实施。a.制定院内救治指引: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特殊性而制定早期救治流程;配备抢救有关的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期负责检修;与相关辅检科室、手术室等建立绿色通道,保证电梯的专梯专用;b.加强业务水平的培训:加强对护士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培训内容包括院内抢救的有关知识、转运之前的准备、转运过程中所需设备、严重创伤生命检测或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定期对护士进行模拟考试,促进护士的掌握;c.加强转运前的沟通:在转运前,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转运的目的和必要性、存在的风险,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d.完善转运前的准备:准备好转运过程中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药品等,并确保其性能良好,以应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妥善选择转运工具,并在搬运过程中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护;与接收科室沟通,了解床位、监护设备、检测设备的准备情况,告知预计到达的大致时间;e.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护:由考试合格的护士负责院内转运工作,在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③检查(C)。成立严重创伤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月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及时发现偏差,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纠正。④处理(A)。每月开展一次小组讨论会,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并将广泛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方案纳入计划的制定中,而遗留的问题则转入下一个循环,以提升院内转运质量。

1.3观察指标

两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及救治成功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而救治成功率则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各转运环节所用时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到达科室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创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严重创伤给家庭造成的巨大负担和影响以及对国家、社会带来的损失日益凸现,这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据有关资料报道,严重创伤死亡占全球死亡率的12%,是导致36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7]。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是医疗单位进行救治工作的首要目标,但救治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而降低治疗效果[8-9]。

目前,各级医院对严重创伤的急救方式均为先收治到急诊科,给予体征支持、监测等处理措施,在确诊受损部位和病情程度后再将患者分散至专科,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照护,此时则需进行院内转运。但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且变化快,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除与患者病情轻重有关外,还与救治设备、技术设备、医护人员责任心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一旦未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干预措施,将会明显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为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10-11]。因此,采用有效措施,提高院内转运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PDCA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程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12-13]。该程序包含计划制定、实施、检查及评估四个部分,具有“大环套小环”、“阶梯式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综合应用”等特点[14-15],整个过程并不是运行一次就Y束,而是循序改进,将遗留问题列入下一个循环以期更好的解决问题。本研究将PDCA管理理念运用到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工作中,与常规转运方式相比较,不但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

综合本研究分析,PDCA管理理念能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和及时性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①观察对象样本量偏少,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出现偏差,故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探讨;②缺乏对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价,故需延长观察时间,以期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俭葵,周建仪,柯颖华,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缩短严重创伤病人早期救治时间中的运用[J].护理学报,2015,22(11):23-26.

[2]钟镜洪,阳裕国,屈敏端.PDCA循环在提升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效果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7-19.

[3]吴浩,赵占江,梁冰伟.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35(10):2760-2761.

[4]田玉凤,陈彩娥,钟晓红,等.运用PDCA管理循环提升本科护理实习生满意率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08-211.

[5]杨盼鑫,胡松.PDCA管理法用于减少医院药品损耗的实践与成效评价[J].中国药业,2016,25(20):67-69.

[6]赵惠琴,陈洁.2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0):1823-1824.

[7]秦臻臻.FOCUS-PDCA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3):253-255.

[8]金平,李子龙,张智达,等.余姚市范化创伤急救体系建设对创伤患者影响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5,37(8):644-646.

[9]阮战伟,郑旭东,陈纯白.完善严重创伤救治原则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785-6786.

[10]陈洁莹,鲁锦胜,何巧萍.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6):132-133.

[11]吴燕群,杨晓晴,周建玉,等.应用CRAMS评分法规范基层医院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J].护理学杂志,2013,28(14):34-36.

[12]郑颖,费晓璐.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33-134.

[13]吕丽艳,姚淑娟,刘伯阳,等.PDCA流程环在病原生物学整合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14-3215.

[14]白丽霞,赵东蔼,张小娜,等.PDCA提升医院质控水平的应用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3):30-32.

[15]苏月巧,宋敬坤,杨圣俊,等.PDCA循环法在毁损肺全肺切除患者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23):3650-3651.

(收稿日期:2017-05-18 本文编辑:崔建中)

上一篇:浅谈新媒体对群团工作的影响及其合理应用 下一篇: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