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鹰楼主雄才梦

时间:2022-10-22 04:44:43

林吕彝书法追寻米南宫、董其吕贴学书风,加以变化,清雅秀挺,具超脱静逸之气,随性自然,达到诗书合一之境。

鸦片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条约,赔款割地、五口通商,一辱再辱,遭光帝付出颟顸自负的惨痛代价。吾闽偏安一隅,历来少有纷扰,然福州优越的水运条件和浓厚的商埠风气早已让英人觊觎已久,此时的福州更成了饥鹰恶狼的一块肥肉。英人好红茶,闽北是当时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按传统茶道,闽茶先运往江西,再从陆路运送到广州;如果沿闽江顺流而下从福州出口,耗时则大为缩减,成本将大大降低。尽管清政府极不情愿,然终因抵挡不了利枪重炮的威胁。福州开埠,不过是英国人挑衅掠夺的一项战利品,然却严重伤害了福州人的自尊心,地方官府、士绅和民众亦空前团结,予以抵制。家住福州城内宫巷的著名诗人林昌彝对此更是痛恨无比,视之为举国大耻。他猛烈抨击主和派:“英逆之变,主和议者是何居心。余尝见和约内容,不觉发为之指。”他不仅言之灼灼,还恨不得投笔从戎,直接参与抗英斗争,时人有诗赞云:“林生四十负奇气,读书万卷才沉雄。请缨早蕴终军志,投笔常思定远功……”。

而且,林诗人还做了件令人称快的事。诗人书屋面对乌石山积翠寺,寺被英人所占据。林昌彝“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因绘《射鹰驱狼图》以见志,并名所居之楼为‘射鹰(英)楼’。”所著《射鹰楼诗话》,以“射鹰”谐音“射英”,录鸦片战争前后诗坛文献,以示爱国抗英志向。他又在楼头写了一副对联:

“楼对乌山,半兽啼鸟迹;图披虎旅,操毒矢强弓。”林公则徐知道后赞日:“命意甚高,所谓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也。”

书生本色,文人之真性情,其殷殷爱国报国之心尽显矣!

林昌彝(1803~~1876年),近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字惠常、又字芗溪,晚号茶叟,别号五虎山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中举后累试不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因进呈所著《三礼通释》,受赐教授,先后在建宁、邵武执教。晚年曾在广州遇居多年,讲学于海门书院,其学问渊博,尤长于考据和经学。他留心时务,以爱国、反侵略和同情民间疾苦为其写诗、论诗的主题,所作诗文多为鸦片战争史实,颂扬抗英爱国志士的事迹。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三礼通释》二百八十卷、《小石渠阁文集》六卷,《衣滁山房诗钞》四卷,《砚耕绪录》十六卷、《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海天琴思录、续录》各八卷等。今人辑有《林昌彝诗文集》。其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读书游历

生于十九世纪初国力渐亏,卒于鸦片战争后患深重的林昌彝,历经嘉道成同光五朝,正值清末满是铁锈的大门被外力嘎然推开,天风海雨交织而来之时。身处这样的时代,心忧天下、满怀才识的他,其境遇和感慨可想而知。其父乃一儒生,家境清贫,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随人出洋经商。其母昊氏家教甚严,每日亲自督课。林昌彝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4岁读《三字经》,11岁抄“六经”。当时家族里的人普遍认为读书无甚大用,逼吴氏让林昌彝出洋跟着做生意赚钱。但吴氏坚决不答应,甚至以跳井抗争。如此,林昌彝才得以继续求学。

幼年林昌彝便已崭露头角,17岁县试、府试均名列前茅。20岁时,得到螫峰书院山长陈寿祺的赏识,拜入门下,走上以汉学冶经的道路。陈寿祺家中藏书有八万余卷之多,而林昌彝用了七年时间,“遍阅佳者+作为提要”,将藏书读了个通透。林昌彝后来曾说:“余之知做人者,先母吴太安人之所铸也;余之知读书者,陈恭甫(即陈寿祺)师之所铸也。”林昌彝年轻时便满腹经纶,连他的座师都曾说:“近日海内传经,鲜有如芗溪(林昌彝)之精且博也。”不过,让这位才子尴尬的是,林昌彝八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失败了。但这对于林昌彝来说,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每次会试后,他都趁归途之际,游遍大江南北,他三登泰山,两上岱岳,史上险要之地如井陉、潼关、赤壁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他也寻遍风景名胜洞庭湖、太湖、苏杭等地。这些际遇,拓展了林昌彝的视野,激发了他的豪情,他以诗为歌,“意气平生溢九州,云山万里快孤游”(《感事留别》),写下了如《登泰山观日亭》、《岱岳吟》、《潼关行》。《武夷山大隐屏》等许多赞美山河壮丽的诗歌。在游历的过程中,林昌彝也结交了许多经世实用的学者,如魏源、朱琦等。渐渐地,也改变他通过科举人仕的想法,他曾感叹:“科举之法,以八股制艺取士,皆不足据……此人才所以日下也。”他痛恨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英人以鸦片流毒之物,赚去中国财宝,此天怒人怨,为天理所不容,人情所共愤。”他坚决主张抗英,认为:“洋烟流毒,中国元气已伤。救之法有二:一则绝通商,一则开海禁。绝通商,非主战不可;主和则苟安于目前,若此,则伊于胡底矣。”

与林公挚交

林昌彝与林则徐是同族兄弟,两人意气相投,来往密切。林昌彝向林则徐献《平夷十六策》和《破逆志》(4卷),两书现均已失传,可据林则徐给他的回信中提及此事称:“其间规划周祥,可称尽善,此百战百胜之长策,与弟意极合。弟在粤中时,五围夷鬼,三夺夷船,其两次夷船退出外港,不敢对阵,皆此法也。”认为这是“真救世之书,为有用之作”。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月,林公因病从云贵总督任上离职回到福州,他专程步行拜访林昌彝,“人争瞻仰”,“街衢拥沸,公步行归,人乃散“。林公还很风趣地说:“古人看煞卫,看煞东坡,今莫不看煞退叟乎?”林公还请林昌彝夜游福州西湖,林昌彝有《家少穆先生招游小西湖夜泛》诗纪事。林公请林昌彝为其家藏林宾日《何鹤图》题诗,并在林昌彝绘其母《一灯课读图》上题诗。道光三十年十月,林公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林昌彝写《送少穆先生总师粤西》诗为林公饯行,不久,林公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林昌彝闻此噩耗,含泪写《少穆先生于普宁,诗以哭之》,并写了一副挽联:“报国矢忠贞,无因循心,无嫉姬,无畏难苟安心,劳怨不辞,旷代江山资柱石;陨星随气数,观议战事,观遣戌事,观平虏出师事,功名未竟,斯人生死系安危。”此联对林公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

林公的女儿林普晴和女婿沈葆桢还是林昌彝的学生。坊间还流传―件有趣的事,林昌彝比沈葆桢太17岁,他们却同榜中举。据说发榜时,林昌彝的捷报先到,中第八十三名。林昌彝欣喜若狂。沈葆桢说:“一第何足贵?”过一会儿,沈葆桢的捷报也到了,中的是第三名。沈葆桢正在午睡,忙起身穿鞋,竟找不到一只袜子。林昌彝还他道:“一第何足贵哉?慌得如是也。”师生二人拍掌大笑。鸦片战争之后,国运艰危,师生把热血倾注在国家命运上,志同道合,慷慨悲歌,互勉同心戮力,报效祖国。他役后,沈葆桢《哭

夫子大人寝右》“总角待龙门,风雨啸歌,许以传心昨日;轻裘归马渎,波涛咫尺,失之交臂竞终天。”足见师生深厚感情。

感慨时务蕴诗心

清中后期,福州文人雅聚、诗社活跃,坊巷间弦诵之声相闻。当地流行“诗钟”(即折枝诗),在全国颇有影响,福州有了“诗钟国”之誉。陈宝琛《沧趣楼文集》中专门提及“诗钟”掌故:“吾乡先辈每燕集,拈题为绝句,推二人甲乙之,集其稿为《击钵吟》,其嵌二字成一联,则目为‘折枝’,即世称‘诗钟’者,盖亦监觞于百年中。”清代著名学者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说:“中才隽辈至,颖慰士颇多,能诗者十得六七,壶兰(莆田)以下,间有拗字,会城以上则居然正音,彬彬风雅,亦云盛矣。”学者文人评诗沦诗风盛,如萨玉衡《五代诗话》、陈寿祺《左海诗钞》、梁章钜《三管诗话》、林昌彝著《射鹰楼赢舌》、陈衍《石遗室诗话》等等,令人瞩目。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急居动荡、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时代,面对严酷的现实,―些忧国忧民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方略,一向为士人推崇的乾嘉学风渐为经世故用的学风所替代,出现了―批敢于正视现实、反映当时时代的作品。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格降^,才”,魏源的“不优―家寒,所忧四海饥”开其端,他们痛心对外战争的失败,歌颂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如贝青乔的《咄咄吟》,丘逢甲痛心于台湾割台日本,写出“春愁准遣强看山,往事经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悲歌,这些涛康该磅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林昌彝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爱国主义是其诗论和诗歌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今天我们理解把握其诗歌的切入口。林昌彝一生留下了近900首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记载着他个人的生活悲欢和心理变迁,体现了他深深的社会关怀和价值取向,它深刻地打上了近代社会的印迹,从中可以约略透视出近代早期文人的心态变化痕也。林昌彝以诗论家而为诗歌,对诗歌创作有着深层的体验和把握。他在《海天琴思录》中说:“诗主要有三,日格,日意,日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他还说,“诗之贵得趣,无趣不可谓诗”。他把诗的情、趣与格、意(格力、意象)并提,是很有道理的。诗有情趣,才能臻其妙境。

与同时代林则徐诗的高风亮节,张际亮诗的沉郁蠡匡宕,陈宝琛诗的感时坏旧―样,林昌彝诗亦具特色,它关注社会现实,充满爱国激情,如《亭褴词三章》、《市价行》等,痛斥宫吏贪黩,关注人民苦难;《杞比》、《渡海》等,则抒发对帝国主义入侵的忧心与愤怒,表达抗击的坚强意志。作为经学家兼诗人,林昌彝的诗以雅驯之词表达愤世莉时的感情,骨气坚苍,沉雄矫健,“有金石气,亦有姜桂气”(陶梁评林昌彝诗)。《清史列传・林昌彝传》载:“道光十九年举人,冶经精博,从三礼问途知奥,乃以贯通诸经。所为诗古文辞雄厚盘深,入古贤之室。”林则铜胃其诗“感慨时务,蕴抱宏深”,“风骨沉雄,情韵凄婉,天资学问两者具备”(《衣滁山房诗集评赠》)。射鹰楼诗话

林昌彝更突出的成就是在评诗。清代诗话,不但名家辈出,著述宏富,而且流传甚广。道光末年,林昌彝无法投军报国,便潜心在家,闭门写书,诞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著作一《射鹰楼诗话》。与―般的谈诗之作不同,而具有关切时务的明显倾向。这本书强烈表现出林昌彝爱国反侵略的愿望。前两卷集中采录了反映鸦片战争的诗篇,通过表彰怍者及其作品,激励反帝爱国精神,兼及抗御入侵、抵制鸦锄匣毒及商品倾销的方略。书中评论所及以清代诗人为多,不下200人左右,尤详于嘉庆、道光两朝诗作,其中对当时进步寺人如魏源、林则徐、张际亮、朱琦、张维屏等给予了较多的篇幅。被收录的作者,除生平简介外,还追溯诗作源流,品评风格成就。林昌彝并不局限于当代名人的作品,其中不少作者不见史传,诗集不见刻本,但均被他收录。除此之外,林昌彝还四处搜集各家表彰烈士的诗,对于纪念鸦片站净中壮烈牺牲的爱国英雄,如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金门把总林志等英雄的诗,均有收录。

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论诗重格、意。趣,反对无病和堆砌词藻。他通过选录、品评作品和检讨前人诗论,表达了作者的论诗主张。他论诗注重“命意”、“寄托”,强调“处处皆有作诗之人在”,提出诗“本于性情”。他肯定严羽诗有别材、别趣之说,但反对严羽“诗非关学”、“诗非关理”的提法,而赞许“诗篇虽小伎,其源本经史。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这实际反映了当时“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诗歌倾向,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推崇。

诗书合壁

清以降兴科举、以书法取士,受其影响,众多学子不敢轻视馆阁一功,林昌彝虽不以书法名世,传世墨迹也极少,但从他鲜见的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力,称之为书家,却毫无愧色。他早年出于晚清著名书家何绍基门下,对书法碑帖自然有一番见地,这也多多少少反映在他的书写中,绝不因其师的影响大而不敢雷池一步。杨守敬品评何绍基之行草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如学之不免轻佻,则胸襟自殊也。”说的极是,学书靠的是天分和勤奋,何绍基书法能自成一格,除了他学书非常勤奋,最主要的还是他具有非同一般的书法天分,跟在这样的大师后面,如果也一步一驱,不就是东施效颦了吗?吾庋藏一幅林昌彝赠友人书法墨迹,颇能反映他书法无意佳乃佳的创作意趣,他的书法根植米南宫、董其昌书法之间,加以变化,清雅秀挺,具超脱静逸之气,随性自然,达到诗书合一之境。诗人起笔伤杨花飞落,愁绪满怀,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人生旅怀坐空两茫茫,一种居无定所,存亡未卜的人生漂泊感,反复萦绕于字里行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伤时念乱之心声,溢于言表。诗人以率意疏淡的笔调信手写来,空灵超脱,书卷气满纸。闲来无事,明窗净几,将林诗人书法妙迹悬于壁上品读,诗气与书韵同赏,清气徐来,不亦快哉!

林昌彝学识渊博,为诗之余,其他诸子百家之学,均有猎涉,对天文、地理、植物学、医学、数学和工艺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他的科学论述都见于他的另一巨著《砚耕绪录》中。在书中,他反驳史书上“两日重出”的荒诞记载,认为那是太阳通过云层,被另一浓厚黑云遮着日光返透所致。在医学方面他举了不少经验单方和治愈实例,书中甚至还记述着个别能工巧匠的技能,如福清人魏五,能以木制鸽子、孔雀、画眉等,以机械置其中,能动能飞……,可惜的是,这位学问广博的爱国诗人,文韬武略,却一生清贫,以授徒为生,满际雄才却壮志难酬,这应该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哀了。

上一篇:法国列级名庄博礼酒庄 下一篇:香港金融业跳槽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