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为根本

时间:2022-10-22 04:27:1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76-02

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过程为: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第一次飞跃,会运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纵观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现状,我们看到的是:(1)别字泛滥,成语误用,病句累牍,标点乱用,修辞牛马不相及,还经常性蹦出网络用语;(2)教科书中每个练习都有“读读背背”栏目,内容涉及成语、古诗、名言警句等,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鼓励学生学习和积累,但实际上,学生能背,但不会运用。种种现象,无不折射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的事实,追根究底,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息息相关。

1 剖析:当前语文教学缺乏语言文字的实践,导致运用能力的低下

1.1阅读与运用的脱节——只为读,不为用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以读促学”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和教学手段。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尤其是写景类文章,教师主“导”朗读,初读时,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读时让学生感情诵读。你读,他读,大家都来读,可谓书声朗朗。但如果教学仅仅是朗读,文本的语言丝毫不涉及,那么阅读教学便异化为朗读的代言。如此浅表的阅读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朗读与理解、运用截然分开,浅尝辄止造成对文字特色的漠视,语言文字在学生眼前闪电而过,如何能扎根?

1.2目标与预案的背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爱如茉莉》,结尾处,教师要求学生学写小诗: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躺在病床上也念念不忘的饺子。

爱是……

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小练笔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用文本语言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并不是为练笔而练笔,游离文本表达及语言文字再现的练笔,则是走上了形式化过程。例如上文中的练笔,就教材而言,并没有为习得文本语言而练,也没有为习得文本表达而练。这样的预案练笔仅仅昭示教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3重点与次点的失调——形式迁移,虚晃一招

教学《林中乐队》,某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练笔要求:以“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为总起句,写一写其他动物唱歌奏乐的情景。写之前,老师已引领学生品析了动物们唱歌奏乐的语句,但要求学生以这种写法再写写其他动物,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难度一,城市里的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动物叫声缺乏感性上的理解和共鸣;难度二,不同动物的叫声各有特点,而代表这些特点响声词,学生内存不多,往往心中有言,笔下无话。难度三,老师所给的时间有限,3分钟后老师便匆匆选择了两位学生交流,而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实际的评价与修正,这样做,作为重点的仿写练笔明显成为了一种课堂摆设。

2 反思与探寻:感受语言文字的存在,在学以致用中实现妙笔生花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与运用就是要足够地关注语言文字,让语言实实在在“存在”,存在于学生的眼中,存在于学生的口中,存在于学生的笔下。要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在说、写、用中感悟文字的魅力。为了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教学中要搭建“学”和“用”的平台,要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语言文字的“存在”便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2.1由易到难,循规律,强积累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有他的认知规律。我们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从字到词到句这样一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过程。

2.1.1从平面走向立体

周振甫先生说:“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要求记忆的内容,学生第一次读到某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叠加积累,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意义积累越加丰厚。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时的阅读感悟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

2.1.2从得法走向得益

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上课外,真正实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在典型词句中得法。比如形容奶奶的白发是“雪白雪白”的,教学要相机引导学生:你能用上同样形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其他事物吗?地里的小草(碧绿碧绿)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小池塘》一课,学了“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设问: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呢?( )倒映在池塘里,像( )。

在“学一带十”中得益。作为老师,在延续课堂生命力的同时,我们善于链接课外同文体、同布局的文章,把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诸如学习《小鹰学飞》之后,要努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些经典作品,在课外的阅读中演绎丰富、精彩的“大课堂”。

2.2仿写起步,多引导,增文采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读写为重点,即侧重于‘文’,而不是‘话’;‘语文’必须以‘书面语或文章’为基础来确定内涵和外延。”文字的意义就在它恰当而真实地表达了最朴实的内心和情感。它像一条河流,慢慢地流淌,一路走过,给经过的人留下美好的风景,以及更深处心灵的触动。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的现象,此时,教师的“导师”作用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2.1激发想象

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教学“他手拄拐杖,脚蹬草鞋,登山涉水,连残垣断碑也不轻易放过。”一句时,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抓住一个镜头,在课文插图旁边给谈迁配个特写。而此文中除了列数据的叙述方法,在遣词造句上更多使用了四字词。于是老师提供了一些列的参考词语,避免无米之炊,令学生下笔有神:

手执毛笔 身体前倾 龙飞凤舞 凝神沉思 紧锁眉头 耐心询问

埋头整理 剧烈咳嗽 瘦骨嶙峋 饥饿交加 不厌其烦 马不停蹄

2.2.2依循文本表达

学生所学教材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使作文文采斐然。学习《水乡歌》后,可以编写儿歌:“水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条鱼,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后,可以展开“我愿意……就……”的叙写……

2.3习得技巧,细揣摩,巧谋篇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语文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我们不能舍弃作者“怎么写”的独运匠心。小学阶段,我们不妨让学生们谋谋这样的习作篇章:总分构段、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环境烘托、细节描写……学完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这样,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写作,可谓一举两得。

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鲁迅先生说,学好语言没有什么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唯如此,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才能和其他课程中的阅读真正区别开来,语文教学才能落地生根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及其对策 下一篇:影响英语课堂效率的因素及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