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颜真卿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22 03:22:19

试论颜真卿的创新精神

摘要:颜真卿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大师,以政治出身,却以书法留名。他的书法艺术极具创造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盛唐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成就除了从用笔、结体、章法及墨法等方面全面革新了之前楷书、行草书的面貌之外,更是“二王”之后的又一面伟大旗帜,影响了后世至今的书法创作与情感表达,其创新精神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标杆意义。

关键词:颜真卿 创新 笔法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逝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 ,享年77 岁。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世称“颜平原”,又称之为“颜鲁公”。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亲授,奋力创新,将篆书笔意和张旭草书笔法融会结合起来,革除了前人纤弱的弊病,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宋苏轼曾高度评价:“书于鲁公(颜真卿),文于昌黎(韩愈),诗于工部(杜甫)为观止。”

一、从继承到创新的三个时期

颜真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无论楷书亦或行草书,都为中国书法史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纵观其楷书、行草书的学习、继承、创作、创新的发展阶段,笔者大约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继承传统,初具面目(45岁以前)。颜真卿为琅琊颜氏后裔,家学渊源,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这一时期,上承“二王”的传统,又习褚遂良等初唐四家特点,兼收南北朝书法新鲜营养,在继承传统上用功尤勤。他在拜张旭为师后,张旭的笔法指导令他耳目一新,师法自然,留心自然万物对书法的启示。这个时期,有《多宝塔碑》(752年)、《扶风夫子庙碑》(752年)等存世。启功认为《多宝塔碑》“书写结构严密匀整,风格秀媚多姿,更多地保留了写经的书风”。虽然继承多于创新,却也初具横轻竖重、主次有别的“雄媚”书风。

第二时期:纳古出新,创立“颜体”(46岁至65岁)。他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书法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风格:运笔上,取篆籀之法,中锋运行,如“屋漏痕”;结体上,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笔画、结体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颜真卿楷书佳作不胜枚举,如《郭氏家庙碑》(764年)、《麻姑仙坛记》(771年)、《大唐中兴颂》(771年)等。代表作《麻姑仙坛记》,点画浑厚沉雄,结体开阔博大,章法茂密饱满。同时,颜真卿在这个时期写下了不少名传于世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758年)、《祭伯父文稿》(758年)、《争座位帖》(764年)及《蔡明远帖》(772年)等。其中《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为祭文草稿,是颜真卿悼念从兄颜杲卿的幼子季明所写,书写时满怀悲愤地将长期积累的高超书艺充分发挥出来,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无愧于“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第三时期:臻妙绝顶,人书俱老(65岁以后)。晚年其书法用笔更加雄重朴茂,结体更趋端严朴拙,在老辣中更显新鲜活泼的生机,功力可谓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此时期的楷书作品有《李玄靖碑》(777年)、《颜勤礼碑》(779年)、《颜家庙碑》(780年)、《自书告身帖》(780年)等。代表作《颜勤礼碑》,为颜真卿晚年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碑。运笔劲健,富于变化,藏头则于落笔时隐其锋,护尾则于收笔时回其锋;结体宽绰舒展,笔画间的呼应、起伏,信手而出,空间的随意布置;整碑布局疏与密、隔与通,适度有序,宛若老树绽花,别具风姿。其行书《刘中使帖》(775年)为67岁所作,被人奉为“法书中神品第一”(明汪珂玉《珊瑚网》),此帖为颜真卿闻知叛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

二、颜真卿的创新精神

从以上颜真卿书学的三个时期,我们可以透视其在书学上的创新精神。

颜真卿书法艺术, 最难能可贵的是,能“独立不袭前迹”(宋欧阳修《集古录》)。学而不“袭”,承而能创,故卓尔成家。而且,颜真卿还大量借鉴民间书法的“自然形态” 从敦煌遗书中,我们已经发现唐代民间书手的一种类于颜真卿的写法,如《敦煌写经受菩萨戒文》,大约这种写法在当时并不少见,颜真卿的借鉴、改造自是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还是唐代审美风尚与颜真卿主体精神相为融合的结晶。唐人以“丰腴”为美,以强盛博大的大国风采为荣,渗透到各类艺术中,即有雄强大气、坦荡宽厚之韵,颜真卿楷书、行书正与之相谐和,而颜真卿以正气立朝,以忠义殉身,气格更是不凡。

创新精神是颜真卿最终取得成功并名垂千古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时楷书名家林立,成为时风的书法环境中,能走出来,实属不易。初唐书坛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王派书法占重要位置,颜真卿要走出来,便要突破思想观念、书写技巧、创作理论等方面的重重包围,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艰辛。他着眼于笔法、结体、章法布局及墨法等方面的创新,有别于“二王”书风,独树一帜。

首先,颜真卿深刻吸取了秦汉诸碑的经验,采以篆隶厚重的用笔,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一变初唐瘦硬妍美的楷法,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加大了腕力的运用,突出一个“筋”字,自成“雄强”书风。他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对于领悟“锥画沙”,践行“屋漏痕”等笔法方面是成功的突破。他摒弃了笔画妍美流丽的书写,使整个书坛打破了近四百年几乎一直为“二王”书法所笼罩的局面,开拓了一种“雄强”的新书风,并一直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书法的发展。

其次,在结体方面,颜以前,“二王”及其继承者在结体取势上大多左紧右舒、左低右高、右肩稍耸,字形微侧。颜真卿却吸收了篆、隶正面取势,浑圆庄重的特色,笔画端平,左右对称,取势多以正面形象示人。同时改变王派楷书的相背为相向,重点的竖画写得略带圆弧形,如饱满待发的强弩,包含了巨大的弹力,使整个字的结构更加圆紧浑厚而富于内在的劲力,如左右开张的弓,每个字都形成合抱之势,不断向外膨胀和扩张而给内部留下了充裕的空间。颜鲁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给内部留了宽阔的空间,笔锋就可以任意在里面畅游,大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感,而在内部宽阔的空间却不让人感到空洞,是因为他灌注了更多点线组合而成的审美元素,此可为结字的丰腴之美。

此外,从著名的颜氏三稿中,能看到章法及墨法的突破,故而成为千古名作。书写技法,墨色变化,浓淡干湿,情感彰显等都臻于完美。其中最重要一点,手卷之作能避免流于妍美,有篆隶用笔,厚重不失灵动。颜体行草书大小参差,行距缩小,全篇布局具有充实茂密之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势,浑然一体,一改“二王”字小而行宽的书风,使书法与内容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祭侄文稿》,信手而至,一任情盛的驱使,前面慢后面快,前面工整后面潦草,前面平和后面激烈;中间的涂改,几个字圈成一组,丰富了与单字的对比关系;添加几个字或一行字,造成行距的疏密变化。通篇跌宕起伏,观赏者的感情随着作品节奏的变化逐渐激昂,达到高潮。此稿渴涩生动的墨法的运用开创了墨法多变的历史先河,将孙过庭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创作上达到了极致,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中国书法艺术,有“书如其人”之说,在深厚的技法传承与性情抒发之间、在“书品”与“人品”之间,能达到和谐、自然、统一的完美典范的当首推颜真卿。特别是他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的书学精神,正是我们在书学实践中予以关注与思考的。

参考资料:

〔1〕曾翔,中国书法艺术大师 颜真卿,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2〕《颜勤礼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12月第一版,《颜真卿书〈颜勤礼碑〉简介》,商承祚。

〔3〕《行书的四大风格体系及其流变》,郑荣明。

〔4〕《书法观止 图说中国书法史》,沃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广东书法院)

上一篇:中和之美 5期 下一篇:宋人手札10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