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25例体会

时间:2022-10-22 03:00:03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25例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采用的溶栓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25例患者溶栓治疗后17例血管完全再通,5例血管部分再通,3例血管未再通。尿激酶溶栓总有效率为88.0%。25例患者的NIHSSS评分在溶栓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NIHSSS平均分为(12.5±1.3),溶栓治疗后NIHSSS平均分为(3.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66,P

结论: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溶栓治疗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脑梗死的主要责任。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10-01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部神经功能缺失病症。该类疾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脑血栓的病因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诱发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我国每年因脑梗死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导致死亡的6%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由于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复杂、对患者的影响大,因而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必须进行严密的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合理的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1]。本文旨在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诊治的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文所涉及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本文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文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分布为40-68岁,平均年龄为(56.9±6.7)岁。时间窗均在3-6h,25例患者中伴发心血管病者10例,伴发高血压者7例,伴发高脂血症者3例,伴发糖尿病者5例,临床表现包括5例语言障碍,10例偏瘫,5例轻度意识障碍,5例一侧感觉障碍。治疗前25例患者行NIHSSS评分[2],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射、最佳凝视、最佳视野、面神经麻痹、最佳上肢运动、最佳下肢运动、足底反射、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遗忘、发音困难、最佳语言、与先前检查变化、与基线变化等。排除标准:NIHSSS评分大于30者,确诊为颅内出血者,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有脑出血史者,伴发严重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者。

1.2诊疗方法。对25例患者均急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等病症,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明确,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条件。取得家属同意后予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剂予以25万U尿激酶+20ml 0.9%的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注入速度控制为1ml/min。完成注药后予复查头颅CT,了解是否有颅内出血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重复注药,10-15万U/次,注入速度均为1ml/min,直至脑血管再通或者达到最大剂量75万U。如患者的血管已通,则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溶栓后予以肝素化24h维持治疗(12500U肝素注射液+50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以免发生脑血管再闭塞。同时予以神经营养药物、脑保护剂以及活血化瘀药物。溶栓治疗24h后,予以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100ml/次,1次/12h,连续用药15d。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再次进行NIHSSS评分,行CT检查。用TIMI灌注分级[3]评价血管再通情况。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X2检验,组间差异以P

2结果

2.1治疗前后TIMI分级比较。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TIMI分级统计详见表1。2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TIMI分级为6例0级,19例1级。溶栓治疗后TIMI分级为17例3级,患者血管完全再通;5例2级,患者血管部分再通;1例0级,2例1级,此3例患者血管未再通。尿激酶溶栓总有效率为88.0%。

2.2治疗前后NIHSSS评分比较。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NIHSSS评分统计详见表2。25例患者的溶栓治疗前评分相互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溶栓治疗24h后,25例患者的NIHS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5例患者溶栓治疗前NIHSSS平均分为(12.5±1.3),溶栓治疗后NIHSSS平均分为(3.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66,P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起病急骤、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故掌握好时间窗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成功最为关键。临床以及病理研究发现,动脉暂时夹闭后5h、6h、8h时患者的病理变化基本是一样的,故应及早实施溶栓治疗。因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再通率将降低,可能是由于血栓收缩,导致纤维蛋白分子所具有的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而血栓的形成于蛋白水解反应降低有密切关系。此外,时间延长可增加溶栓治疗后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中主张以发病6h内作为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本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时间均在6h之内。尿激酶是临床常用非选择性溶栓剂,半衰期约为9-10min,不存在抗原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本组25例患者经严格控制尿激酶的用药剂量以及灌入速度,均无继发性脑出血发生。在脑组织血供恢复期间,患者的神经损害体征可能加重,导致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缺血以后4-6h,患者的血脑脊液屏障受到破坏,导致血管中漏出大分子蛋白质,引起血管外的渗压升高,在脑组织血供恢复以后,可导致脑水肿加重。而水肿占位可引起梗死病灶扩大。本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予以肝素化维持24h,有效避免了脑血管发生再闭塞,配合神经营养药物、脑保护剂、活血化瘀药物以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可稳定溶栓疗效,避免发生再闭塞或者再灌注损伤。

本文所涉及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9±6.7)岁,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身体机能较虚弱,易受各种病变因素的影响,且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容易伴发合并症,因而用药前应对老年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患病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确保病情诊断确切,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由于脑梗死的病情复杂、病程长,因而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减少脑梗死导致的并发症后遗症。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尿激酶溶栓治疗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脑梗死的主要责任。对患者实施全面的临床诊疗,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加之正确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愈期。临床实践证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郝凤文,李谆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0):2420-2421

[2]骆珉.缺血性脑梗死早期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48-2150

上一篇:手术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老年患者面肌痉挛治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