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教学中学生思考活动的落实

时间:2022-10-22 02:46:34

浅析物理教学中学生思考活动的落实

摘 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学生思考活动落实的途径与方法是创设条件,激励学生思考;精选典例,教会学生思考;教学中留有余地,促进学生思考;适当延时评价,提高思考质量;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空间。

关键词:物理教学;思考活动;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科学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文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思考活动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条件,激励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例如:学习动量定理时,演示“瓦碎蛋全”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猜是“瓦碎蛋全”还是“瓦全蛋碎”?多数学生认为是“瓦全蛋碎”(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蛋比瓦易碎),实验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不少学生在问:为什么是瓦碎蛋全?这种真实的物理情景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典例引路,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一味地胡思乱想,在教学中要用典型例子体现出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能逐步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1.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的过程也各不相同。探究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或规律。

例如在《功》的教学中按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公式W=Fscosα.

首先让学生分析计算图1和图2力F做的功。

使学生置于熟悉的旧知识中,唤起对这些知识的回忆。紧接着提出图3的问题,请学生(在不看书/不预习的情况下)计算力F做的功。让学生经过思考知道利用图1、图2的知识和力的分解知识可以解决图3问题。这样使学生主动参与了新规律形成的探究过程,同时又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2.在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从实验原理、步骤,器材选择、数据分析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另外实验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发展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自由落体运动,先演示等重的金属片、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落下,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把纸片揉成一团,重复前面的实验,让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思考: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②若设法消除这一因素,结果又如何?接着演示牛顿管里的羽毛、钱币下落的快慢。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思考路径。

3.在习题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

(1)教会学生审题

解题是学生最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面对一道题目,有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思考,即不会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按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教学生捕捉关键词句

认真看题,明确已知什么,求什么;捕捉关键词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定条件。

②教学生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的条件,不少是间接或隐含的,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隐含条件有时是一句话或几个词。如“物体恰好离开地面”隐含着物体的支持力为零这一条件;又如在追及问题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求两物体的最大距离。其中“最大距离”隐含着两物体速度相等这一条件。

③教会学生分析临界条件

物理过程的变化,出现状态的转折通常满足一定的物理条件,即临界条件。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寻找和正确运用临界条件。在一些物理问题中常用隐含的语言来表达临界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等。在审题中就必须抓住关键词句,找到临界条件。

④教学生画好草图

画草图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草图可以是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图等。

实例综合分析:如图4两个轻质弹簧P、Q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物体与弹簧相连接,现将弹簧P的上端A缓慢上移,当物体m2恰好离开水平地面时,求A点上移的距离。

①关键词句:“缓慢”,“恰好离开”。

②掘隐含条件:“缓慢”隐含两个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恰好离开”隐含m2受到的支持力为零且弹簧Q处于伸长状态。

③临界状态:“恰好离开水平地面”隐含物体与地面相接触但不受弹力作用。

④示意简图(如图5)。

通过画示意简图可以明确A点上移的距离等于弹簧Q的压缩量X0、伸长量X2、弹簧P的伸长量X1三者之和。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科学思考方法的教育。中学生思考方法种类很多,如整体法、隔离法、类比法、等效法等等,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逆向思考法、质疑思考法。

①逆向(或反向)思考法

逆向(或反向)思考法是指从相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有许多物理规律的发现就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例如在电学中,法拉第根据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这一现象,利用这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法拉第经过十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总结出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许多问题,利用正向思维根本无法解决或解决起来很困难、繁琐,而利用逆向思维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如把运动学中,匀减速到零的直线运动可以看成反向的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此运用在解题中可达到快解、巧解之效。

②质疑思考法

质疑思考法即怀疑思考法:带着疑问思考的一种方法。对问题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要敢于怀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发现疑点,提出新解。目前高考试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题目给出解答,要求考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或纠正错误。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学生的思考活动并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感受中提出物理问题,解释问题。如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日光灯不会亮,可能会出现什么故障?新旧电池搭配使用合算吗?调查用电安全情况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在课后学习、思考的习惯,开拓思考的天地。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一中)

上一篇:话语原则在语言运用类题目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散发人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