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新模式

时间:2022-10-22 01:28:17

浅析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新模式

摘 要:文章以南阳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指出目前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入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本馆以提升读者信息素养为目的,对新生入馆教育展开新型教育模式的方法及其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24-02

又是一年桂花开,校园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南阳理工学院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新生,因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繁重课业下,很少接触图书馆,导致他们在入学时对图书馆的意识比较淡薄;对馆内的运行模式、服务模式、馆藏分布情况、规章制度等内容比较陌生。面对馆内海量的藏书,往往既好奇,又无所适从。由此,对每届新生的入馆教育成为我校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入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重视

以往有些导师认为新生入馆教育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安排全班同学接受系统性的教育,而是安排一两个学生会干部走马观花地到图书馆各个部门和书库走一圈,回去后再转达给同学。新生听到的只是一些馆藏数据和表象的内容,且究竟多少人没有接受到这些培训信息无处而知,导致新生对入馆教育培训的专注度不够重视。

2、培训时间短暂仓促

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大都是集中在短时间内进行,目前各高校的补录扩招也增加了新生入馆教育工作的压力。在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军训时间的空挡里,将几千名新生组织起来上培训课,以集中讲座和现场参观相结合地突击完成培训任务;而正常开课后就戛然而止,缺乏跟踪教育和后续培训。

3、缺乏与新生的互动

传统的单项灌输式教育过于死板,在发放借阅卡前没有为新生提供互动和体验的机会,而讲座内容枯燥、单一,新生很不容易理解培训中传递的图书馆专业性知识。致使多数新生在接受入馆培训后仍然不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查阅馆藏书刊。一部分新生只是通过在开架书库中以浏览的方式搜寻自己需要的图书[1]。

二、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1、扫除新生入馆的盲目性

新生最初进入图书馆常常在书架间迷茫徘徊,抽出一本书翻看后觉得不合适却又找不到原来上架的位置,给流通工作和阅览秩序带来了混乱。为了保证他们进入图书馆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减轻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有必要通过入馆教育让新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和各项服务功能。图书馆员此时也能充分发挥信息导航员的作用,随时与新生读者沟通,关注他们的特定需求,适时的让远离家乡的新同学在新的求知路上感到温暖。

2、强调道德素养

高校图书馆内外语类、数学类、各类习题册等流通率较高的馆藏图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损,如涂划、撕页、折角等;或者是所借图书因保存不当而被雨水淋湿等,这些现象对后续流通工作及图书的可读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极个别不清楚馆内有防盗系统的同学在企图偷盗书刊、光盘的行为被发现后,可能直至毕业也不好意思再踏进图书馆的大门。因此,要想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从新生的入馆教育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珍惜、爱护全体师生公有资产的文明意识。

3、提高信息素养

图书馆纸质文献及网上电子资源信息的浩瀚庞杂,使得新入学的同学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也不容易辨别有价值的信息,甚至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与虚伪[2]。入馆教育是培养新生信息素养的良机,培训中不仅告诉新生读者如何能在书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如何利用图书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告诉同学们如何借助于图书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及驾驭信息的能力。

三、入馆教育的新型模式及意义

1、自学读者指南

通过24小时服务的校园网图书馆主界面,新生可查阅或下载《读者指南》,从中了解学院图书馆的概况、规章制度、服务项目、资源分布、电子文献资源IP地址、公共联机目录检索、借阅流程等细节服务内容,让他们无论何时都能通过网络自学如何使用他们的图书馆。

2、多媒体视听教育法

为了使新生读者在短期内更直观、更充分的了解图书馆的务流程,及其在借阅操作、图书馆道德规范等实际使用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馆首先特别邀请了学院剧社,组织摄了DV短剧,制作成光盘。其次,主讲老师还制作了PP课件,课件内容以文字、动画、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来达。这种真人短剧演示、情境再现、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替代了传统枯燥的板书讲授,还给新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实地参观体验法

讲座结束后,安排新生分组进入图书馆进行实地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体验式的学习任务。[3]首先是由主讲老师带领同学到各个书库参观,让他们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和22大类图书的馆藏分布情况。其次,组织新生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际演练OPAC检索,通过索取号在书库里找出该书的位置;敦促他们学会如何浏览电子文献资源,馆员将对不熟练的同学进行随机指导。这种及时的操作体验,使新生的入馆培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设文献检索课,巩固培训效果

短期的入馆教育培训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逐渐确立了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意识,他们懂得利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设备来快速、直接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为了巩固前期入馆教育的培训成果,我馆特安排学科馆员主讲,开设文献检索课。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传承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理论,更侧重于计算机检索(如随书光盘检索、公共联机目录检索、网络检索等)的授课。与此同时,还补充一些实用内容,如指导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调研报告的撰写、科技查新的介绍等。教学重点也从掌握文献检索技能为主,转向以开拓、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为主。开展交互式教学,精选目前国内公认的网络数据库,在教学方式上更具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4],为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师生教育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有责任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这将对他们入学后能更快、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专业研究服务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为提高其自身在将来的毕业、工作中使用信息的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福勇. 蒋啸南,高校图书馆新生培训效果调查及培训模式创新——以中山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2010(6):85-88.

[2] 石德万,廖球,李军. 嵌入大学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1):55-57.

[3] 陈军,郭劲赤. “985”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6):617-619.

[4] 林曦,赵大志.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科研的探索——以攀枝花学院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77-80.

上一篇:英汉构词法对比浅析 下一篇:谈谈在实施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