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那些令人泄气的基因吧

时间:2022-10-22 01:04:24

人类历史中那些出类拔萃的天才人物,为何能拥有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就,这个长期未解的谜团给传媒、传记作家们巨大的创作空间,在他们笔下,让天赋遗传的差异成为决定个人成就决定因素,如同国际贸易领域的资源禀赋论点一样,被看成是上天的恩赐。

世俗观点看来,莫扎特之所以成为莫扎特,正如迈克·乔丹之所以成为迈克·乔丹一样,是无法复制的,好像在这些天才人物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其DNA遗传的宿命,使得其人生轨迹几乎注定。

这种颇具诱惑性的观点,被许多精英主义的簇拥吹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某教授仍然激昂的宣扬这种观点,他认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决定性的是因为大师拥有天才的基因遗传,并宣称遗传的优势是学术研究能力和才华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天才的基因》一书,所引用的最新研究论文和案例显示,决定人类个体成就更为重要的因素并不在于DNA遗传,环境相对于DNA遗传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它们之间对于性状的表达影响是一种交互的关系。

其作者认为,就算是智力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也并不受年龄的影响,人的大脑是能够随之环境变化而改变并持续发育的。这好比一个人的体重一样,取决于个体自己的锻炼、饮食或者说健康情况,所以“天才不是事情的起因,而只是某些事情的结果。”

正如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伟大是一个坎坷的过程”,对于天才现象的研究,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他的合作者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十年法则”。其核心观点认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做个简单的算术,如果在某个领域,每天能循序渐进的训练3个小时,坚持10年,大概是10000小时左右。

关于“十年法则”,市场有著作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它从大脑结构和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成就来自于反复、高要求的刻苦训练的原因。但对于全面系统性的讨论天赋和成就成因,以及成就与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天才的基因》则讲得更为透彻。《天才的基因》认为成就能力是受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产生性状表达。

对于遗传或者天赋,《天才的基因》特别强调,个人生活环境和模式可以改变基因遗传,发育遗传学证明: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包括吃的食物和抽的烟都可以改变基因遗传,在刺激性的环境中可以进行可记忆的遗传信息修补。这意味着,即便我们没有某方面的天赋,我们自己也可以把它发展出来。

当我们再回头看,莫扎特,贝多芬,马友友,泰格伍兹类似的所有的天才故事的时候,人们把太多的关注放在其成名后的金钱、地位和荣誉,而很少关注这些天才人物的幼年以及青少年时代对于成就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欲望,这让他们牺牲了时间,金钱,睡眠,或者更多的童年愉悦,或者延迟了享受。

1995年,康奈尔大学3个心理学家,对于一组曾经的少年天才,但成人后来成绩平平的观察对象,在老年阶段进行访谈。结果发现,这些人最大的遗憾是后悔当初没有做得更多,接受更多的训练和教育。

《天才的基因》对此特别对于教育给出了完善的框架,破具操作意义。天赋来自于与自己较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必须抱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因为成年的成功者,主要依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心态、方法和过程,而非其他。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自制力或者说耐性是平庸与成功最为直接的重要区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似乎应该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梦想,并让他试图超越他人,然后永不放弃。不过,我们都知道,这势必会相当残酷。

上一篇:欧债危机难见光亮 下一篇:人人都爱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