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跨国情缘:爱是不会忘记的

时间:2022-06-13 12:24:04

四十年跨国情缘:爱是不会忘记的

2001年8月3日晚上11点。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出口处,接机者寥寥无几,刚抵达的是来自柬埔寨首都金边的航班。

身着长袖衬衫、脖系领带的柬埔寨老人何桑推着行李车一路走出来,神色激动,企盼的目光四下张望着。

“何桑!”随着一声呼唤,一位中国妇女迎面扑了上去。“玉珍!”何桑眼睛一亮,放开行李车,张开双臂,同玉珍相拥在一起……须臾,玉珍从何桑的肩上抬起头来,双手颤微微地摩挲着何桑的脸庞:“何桑,40年了,你终于来看我们了!”“玉珍,我们终于见面了……”何桑此时已哽咽了,他怎能想到,在上海人民公园一别,竟相隔了40年才重逢。

“何桑,快来看看我们的女儿。”玉珍一把拉过站在一边的女儿周晓萍,热泪盈眶的女儿面对从未见过的亲生父亲只喊了一声“爸爸”,便倒在父亲的肩头泣不成声了,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洒在父亲的肩上。老泪纵横的何桑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外姗,”他唤着自己亲自起的、曾在梦中千百次呼唤过的女儿名字,“爸爸想你呀……”

此情此景,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却又是何等的漫长。谁也想不到,40年前,柬埔寨青年何桑和中国姑娘周玉珍的一段异国恋情,竟会演绎出一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

异国恋情

1959年9月,受国家的派遣,24岁的何桑来到上海第四印染厂进修。何桑很有语言天赋,能说英语、法语和越南语。到中国后,他买了一本法汉词典,“啃”了一个多月,居然也能用普通话结结巴巴地和人交流了。40多年了,回忆起当年和周玉珍的相识,何桑依然是历历在目:

“那是1959年的冬天。有一次我和我的翻译一起到淮海路逛街,走着走着两人走散了。好在我已经会说一些普通话,没翻译问题也不大。这时我遇到了周玉珍和她的二姐,她们好像也在逛街。玉珍那时还不到20岁,长得很漂亮,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就上前去说我迷路了,不知道去南京路怎么走。玉珍很热情,耐心地为我指了路。我随即问她们有没有空,想请她们喝咖啡。就这样我们认识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又约她们喝咖啡。到打电话约第三次见面时,我就跟玉珍说最好二姐别来。以后,我们就经常单独见面了……”

一个英俊潇洒,一个漂亮单纯,何桑和玉珍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何桑进修的厂在平凉路,每次赶到玉珍居住的瑞金路要花45分钟左右。那时的约会内容无非是到国泰电影院看看电影,逛逛淮海公园,喝喝咖啡,偶尔也去外滩。然而年轻人相爱,并不需要太多的养料,只要能彼此看到对方就足矣。几个月后,何桑提出要去玉珍家看望她的父母,玉珍犹豫再三才同意。女儿带回一个外国小伙子,做父母的自然有些吃惊,但善良的老人还是理解了孩子们。他们的宽容,让何桑40年后回忆起来仍感到心头热乎乎的。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和外国人交往还是个。何桑出门约会,常发现有人跟踪。为了避人耳目,他特地买了一件中山装,上玉珍家甚至还要戴上一只大口罩。

1960年10月的一天,两人相约去国泰电影院看电影。离开映的时间还早,何桑就建议一起去照相馆拍张照,两人交往这么久还从未合过影。坐在照相机前,玉珍有点紧张。摄影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法逗她笑。何桑这时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你不肯笑,那咱们就一起哭吧。”话音刚落,玉珍忍不住笑出声来。摄影师及时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个美好的瞬间。这张照片也是他们惟一的合影。

何桑写信给同来中国并在广州进修的好朋友,说要和一个上海姑娘结婚。朋友告诉他,中国政府不会同意的。果然,当他们去民政局申请结婚时,遭到了拒绝。何桑不能理解,中国已经解放10多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不能和外国人通婚?眼看回国的日期越来越近,两人的心情越发沉重。

何桑永远忘不了1961年秋天在人民公园的那次约会,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此时,周玉珍已怀上了他们的孩子。对未来,两人都有点茫然。临别,玉珍送给何桑一把小木梳和一把剃须刀,深情地说:“你回去每天用它们的时候就会想到我,我会等你的。”善良单纯的玉珍怎能想到,这一等竟让她等了整整40年。

天各一方

何桑回国后没多久,1962年1月,女儿在上海出世了。远在柬埔寨的何桑给女儿取名叫Hor Weithan――何外姗,按柬埔寨语的意思,“外姗”就是指“天堂”,他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了留在异国他乡的女儿。

何桑当时的收入也很有限,但他还是要省下钱寄到中国来作为女儿的生活费。由于柬埔寨的货币不能直接汇到国外,何桑屡屡来信催要女儿的出生证,以便向政府申请外汇。他哪里知道,中国那时是没有出生证的,为了给女儿办出这张没有先例的出生证明,玉珍不知跑了多少地方,却还是一无所获。

那时候,生活尽管是艰辛的,但彼此的思念,女儿的可爱,在何桑和玉珍之间始终有一座桥梁。何桑1965年在给玉珍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知道吗?我亲眼看到至今没见过面的女儿的相片是多么的幸福呀!但没亲自听见她叫爸爸是很遗憾的。我相信,她一定会回到我的保护之下……”

何桑曾想方设法要把周玉珍母女接到柬埔寨去,但都没有成功。

1966的,中国开始了“”,不久柬埔寨也陷入了战争。上海和金边之间通一封信常常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周玉珍一家迁徙到别处,父母又相继去世,到七十年代初双方的通信中断了。何桑收到玉珍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周母去世时玉珍戴着挽纱的照片。

何桑在柬埔寨成了家,他跟太太全盘说了在中国的那段恋情。善解人意的太太多次劝何桑想法把女儿接来,但当时柬埔寨正是战乱,性命都难保,接女儿谈何容易!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了金边,把所有的老百姓全都赶出金边,迁往山区。何桑一家也未能幸免。在山区,男人女人小孩全分开住,一家人也不能住在一起。何桑随身带着一些金银首饰和玉珍母女的6张照片,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藏好,隔几天又要转移地方。最苦的时候,曾经十几天没有东西吃。随身带的首饰后来都换了粮食,两个儿子也先后在战争中死去。1979年1月7日,红色高棉了。何桑带着家人欲从柬埔寨北部的马德旺省返回金边时,已身无分文。后将惟一的一副德国产名牌眼镜给了一位司机,才得以搭车回到金边。而伴随他这段苦难历程并奇迹般保存下来的,就是那6张玉珍母女的照片。

如果说战争给柬埔寨人民带来的是家破人亡的话,当时在中国进行的“”不仅对中国的经济、文化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而且更多的在精神上摧残着中国老百姓。

已改名叫周英姿的玉珍经人介绍,要和一位先生结婚了。不料去办理手续时,工作人员竟以她与外国人有事实婚姻未解除为由,拒绝给他们办理登记。经再三解释疏通,对方才网开一面,同意她以“同居”的形式登记。从此,玉珍一直以“同居”的名分出现在户口本上“与户主关系”一栏里。九十年代中期丈夫因病去世,玉珍才得以“正名”。

爱情的苦涩,生活的坎坷,在玉珍的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当她独自一人时,会翻出一直珍藏着的何桑给她的信件,那些用英文写的并夹杂着法文、中文的信件,常让她回忆起那短暂的初恋时光。她的何桑还在吗?他还会回来吗?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珍已不抱任何希望了。

亲情难断

何桑一直未曾忘记过玉珍母女,尤其牵挂从未见过面的女儿外姗。没有父亲的女儿会不会受人歧视?她们母女会不会因为和他这个外国人有关系而受牵累?何桑担心却又无奈。红色高棉后,柬埔寨又持续了近10年的战乱。

1990年,按柬埔寨规定,55岁的何桑退休了。会法语的他随即被其老同学办的公司聘去专和法国人做药品生意。1994年3月,正好有一位朋友要到上海出差,何桑便委托他到上海后打听玉珍母女的下落。还拟了一份寻人启事,并亲笔给上海市侨务办公室写了一封信,提供了玉珍母女的线索,希望帮助他寻找。再早一些时候的1991年,他也曾托来中国的朋友打听过。何桑很清楚,时隔几十年,玉珍很可能已有家庭,自己只是想找到她们,看看她们,以了却自己几十年的心愿。可惜两次寻亲都无功而返。

此时,另一个时刻思念着何桑的人就是他的女儿。

女儿外姗在中国的正式姓名叫周晓萍,已成家,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晓萍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个柬埔寨人,从仅有的照片上知道父亲年轻时长得很帅。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看到自己女儿长大后在她父亲面前撒娇时,思父情结越发不能自已。她企盼着有一天能坐在父亲的身边为父亲拔去几根白发,下班回家时带一些父亲爱吃的东西,晚上拉着爸爸和妈妈的手一起散步……1989年的1月,晓萍鼓起勇气,写信给柬埔寨外交部长,说明自己的身世,希望帮助寻找在柬埔寨的亲生父亲。可惜线索太少,战乱后的柬埔寨早已物是人非,政府也无能为力。

转眼到了2001年7月,在太太的劝说下,何桑带着那6张伴随自己度过艰难岁月的玉珍母女的照片,亲自来到上海。时隔40年,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地址,仅仅根据记忆,何桑哪里还能找到当年一点点的痕迹。他沿着瑞金路一路寻找,在国泰电影院附近逢人就问,一无所获。于是,他花了4000元人民币在7月13日的解放日报上登了很大一条《寻人启事》,还放上了玉珍那张臂带黑挽纱的照片。同时,他多次去上海市公安局,在民警的热情帮助下,查出上海60至62岁的周玉珍共有28个。民警让他看照片,稍有点像的就马上打电话去询问。然而,一个星期快过去了,事情依然毫无进展。

7月16日,回国的前一天下午,何桑还在市公安局,忽然接到留在宾馆的秘书打来电话,说电视台要采访他。何桑回到下榻的和平饭店,上海电视台的徐小姐已等候多时了。原来徐小姐她们看到了解放日报上的《寻人启事》,凭着新闻敏感性,觉得这是个很有内涵的题材,便马上来找何桑。连夜采访拍摄,于是,就有了一个星期后引起很多人关注的电视片――《何桑的故事》。

7月24日晚上9点刚过,周晓萍的表哥就打来电话,说上海电视台正在播出何桑来找她们母女的专题节目。打开电视机,只见一位柬埔寨老人拿着一个小孩的照片在对记者述说。看到照片特写,晓萍激动得连声说:“是我呀!是我呀!”鼻子一酸,热泪夺眶而出。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无法承受,只得跑出客厅去休息片刻。等她再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荧屏上的何桑已在机场与送行的电视台记者挥手告别了。“我这一次没找到她们母女十分遗憾。我从来没见过我的女儿,我不知道我的女儿长得是什么样子,她的脸是长得什么样子……”老人凄楚的言词再次让女儿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周玉珍这一阵一直和小女儿一家住在一起,这时候正好出门买东西回来。刚跨进门,侄子就打来电话,告诉她何桑来找她们了。

“别瞎说了。”

“是真的!”

一句“是真的”,顿时让老人头晕目眩,曾关得死死的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过去的一幕幕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半夜2点,早晨7点35,她先后两次流着泪看了重播的这档节目。

何桑真的来找我们了……

无怨无悔

7月25日早上,周玉珍的侄子一到单位,马上找出7月13日的报纸,按着《寻人启事》提供的联系方法,给何桑老人发去了传真。何桑会说中国普通话,但汉字一个也不认识。他只是凭着“021”的电话区号,断定这份来自中国上海的传真一定和自己有关。何桑带着传真冲出办公室,找到一个懂中文的,急切地说:“你不用翻译,就用普通话读出来,我能听懂!”

喜讯从天而降,何桑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回到办公室,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玉珍的电话。听到对方遥远而又熟悉的声音,电话两头的两位老人都哭了。何桑办公室的同事为老人的真情所感动,也潸然泪下。一夜没睡的玉珍此时哭成了个泪人,她要把40年来的思念、委屈、苦涩、煎熬……全部化作泪水,尽情地宣泄。她要告诉她的何桑,为了40年前的那次初恋,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当晚6点,何桑拨通了女儿家的电话。

“外姗,你知道现在是谁在和你通电话?”

周晓萍拿电话筒的手都颤抖了,40年来可曾有谁叫过她“外姗”这个名字?一声“爸爸”喊出口,早已泪流满面……

一个星期后,2001年8月3日,何桑又一次来到了上海,带着太太、儿女托他带给中国亲人的礼物,带着那颗等了40年的疲惫的心……

浦东国际机场亲人相见的那一幕,全部被电视台拍了下来。那是何桑故事的第三集,播出后再次引起了轰动。何桑成了新闻人物,在老城隍庙,在玉佛寺,在南京路步行街,甚至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里散步,都常常会有素不相识的人走上前来同他握手,说上一句:“何桑先生,恭喜你!”

对何桑来说,找到了玉珍母女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他总觉得自己还欠玉珍母女很多很多;对玉珍来说,过去的已过去,何桑还能想到她们母女,还能来看她们,自己已心满意足;对外姗来说,还有什么能比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更令她高兴的?为了这份父爱,她盼了40年!

上一篇:与女儿的谈判 下一篇:嫁给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