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主动、互动、生动有效的英语课堂

时间:2022-10-22 11:57:29

如何促进主动、互动、生动有效的英语课堂

新课改,新课堂,它的突出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即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你有新的睿智、新的视野,但也只能在探索中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新课改允许“一枝红杏出墙来”,它带来新的思想,尊重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无庸置疑,课改给教师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若我们对某些英语课堂深入反思,不难发现多了些新颖形式,却也丢失了许多……

课改,路在何方?怎样探索有效,怎样疏导它,怎样引领它,才能喜得“春色满园关不住。”有效教学需要我们追求什么?我们应该追求:

一、教学应是生命化的教学

“教育即生命。”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一种生命的体验。叶澜教授对生命化教学的解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是啊,教学应是生命化的教学,即“有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从学生身上领悟生命的雄伟。

“有人”的课堂,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层次差和真正的学习需求,应该有情有味,应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这才是我们有人的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课堂。

(一)课堂应有激情性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融入应该有个“和谐度”,我们尽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思与思的碰撞。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心相通,情相融,意相投。教师要学会激“情”促“趣”,再向“趣”生“情”。那么我在平时的课堂中总是充分激“趣”融“情”,利用歌曲、简笔、经典故事等各种游戏活动,这寓情于景的warm-up,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堂应有平等性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坐在这样的教室里——

Cold——老师的课堂指令永远那么“简洁、清晰”,Class begins!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Read after me! 老师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单向地和学生说话。

Nervous——如果小组合作中稍有过闹或朗读中有“怪音”时,有老师就会“龙颜大怒”。

Tired——老师习惯于一言堂,按照自己的喜好精心准备一节课,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其实这期间累的何止是学生,我们老师也累。

那么同一教室里的师与生呢?更多的老师是否应该以平和的心态,走下讲台来,走入学生中间,更要学会“蹲下来,倾听一下学生的声音”。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奇想,要正确对课堂上“异样”的声音,也要学会尊重他们的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会思考、会生发的心灵世界,“一手”难遮“万重天”。

以学生为主体,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当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一部分教学内容发生观点冲突时,即使这种观点看起来是很另类的,很独特的,有时甚至是不太符合常理的,我们也应尊重,并尽可能巧妙地拉回学生的思路,把他的思路回归到你的主线上来。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以生为本,应当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来尊重和对待。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既有爱心魅力,又有艺术魅力,才能使展露“四十分钟”生生不息的活力。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三)课堂应有开放性

“3+x”的复习应对策略有人曾说过这样形象的话:“把好自家门口,适当串串门儿、共同找热门儿”,其实用它来概括新型英语课堂的一特点也非常贴切——课堂开放性。

开放性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才充分显露,也才有了动态生成的课堂。

如进行教学Four seasons时,在学生学完四个季节后,我问学生: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各个季节的特点?学生知识得到基本梳理,但我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接下来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一次震撼。

S1:Spring is green, Summer is red.

Autumn is gold. Winter is white(从颜色角度)

S2:Spring is a busy season. Summer is a relaxing season.

Autumn is a harvest season. Winter is a free season.(从特点角度)

整个过程充斥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也展示着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教学智慧。

“有人”的课堂,反映在授课上,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我们拒绝“教案剧”。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生命所原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王琳教授曾说过:“有人”的课堂反映在教师上,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放在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需要学生的真实参与,需要开放英语学习环境。

弗拉登塔尔说: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把知识发现出来,所以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一定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

二、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自从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预设和生成等等,都成了新课程的新名词……这些在改革之初无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许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误解,或教学中施教失去调控,过分强化教材的整合,甚至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随意“生成”,造成了英语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的局面。

(一)以虔诚之心走向文本

众所周知,目前的go for it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其语言、体系更趋合理和完善,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一个“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我们要以虔诚之心走向文本。

Go for it中八(上)、八(下)、九年级的一篇篇阅读文章,教师必须做一名忠实的Reader,先受教益。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想说:一篇课文,如果我还没读透,我绝不备课;如果我还没有背熟,我绝不开讲。我始终这样做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有多重角色:站在student的角度读,读出学生在朗读时可能遇到的困惑;站在designer的角度读,读出文本的教育价值之所在;还必须站在teacher的角度读,读出“文本”转化为“教材”的历程;更要站在一个reader的角度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以从容之态拓展文本

潜读文本,我们要有四个立足点: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只有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的原点是“立足文本”,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该有一个怎样的追求?只有在原点的基础上回归落点———“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有效教学。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使学生似一只只“饥饿的老虎”,想要去超越文本,去获取更多的课外英语知识。

(三)回归文本

英语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不立足英语的特点,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空洞现象。一节节英语课成了只见生活的“森林”,不见英语的“树木”的非英语的课。情境创设,喧宾夺主;小组合作,放任自流;媒体播放,故弄玄虚。……因此,“回归文本”是“超越文本”这放飞风筝的线。教师应从“文”入手,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文本,积极探寻文本教学化的最佳“切入点”。平时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更利于学生感悟文本,发现文本在课堂潜在的“生成点”,相互对话,寻找到文本、学生、教师的文化坐标,再而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共融”和“共生”!

总之,“有本”的课堂指“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英语课程标准》精神。“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体验,感受英语学习之魅力,真正体现入情、入境。

上一篇:浅谈如何实践高中数学新课改 下一篇:后进生也是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