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时间:2022-10-22 11:50:19

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迅速发展和前进,并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但是,相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有关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还很薄弱。教育改革研究的缺失和滞后,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改革实践的步伐和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得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文化创新;改革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由于本土和未来的观念、理论、方法的冲突,导致很多困惑的产生,它们既体现在思想层面,也体现在体制和机制方面。

1 教育改革存在的现状

当今社会基础教育改革存在一些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上。宏观上看东部、中部、西部基础教育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一致,从东到西逐步由发达趋向落后。

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地方已开始走上小康致富之路。科技文化使他们摆脱贫困后,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追求知识,学习文化的愿望。而经济收入的提高,又使他们的主观愿望得到实现。所以,儿童的入学率,与以往相比有了极大提高。

而广大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且不少人缺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对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仍残留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迫切希望子女获得教育的要求,也没有条件让他们去接受教育,以至于使这些地区的不少地方,儿童入学率偏低,新文盲不断产生。

2 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面对以上的现状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2.1 方法失当,能力不足

正确的方法、较高的能力是新课改推行的措施、素质保障。由于对新课改理解的片面肤浅,导致教师不仅缺乏自主的、恰当的方法,而且缺乏对课程教材的处理能力。一方面期望课程专家的技艺传授,另一方面又对多样的方法无所适从。例如不能正确解决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资源的恰切性问题,漫无边际地开发课程资源,造成课程资源泛化现象;不能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无限制地扩展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造成课堂边界模糊倾向;不能正确处理教师职责与学生需求的关系,过度诠释、片面夸大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师生角色错位等。显然,方法不得当与能力不支持,造成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机械模仿等现象。

2.2 课改理念的理解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异化

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价值的场所。课改专家认为课堂教学有呈示、对话和指导等三种主要的教学行为,而教学对话可以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但是,由于对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使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起教学实践行为的偏差,使课堂教学出现异化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导致课堂教学失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2.3 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

课程内容偏多偏难、科目偏多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的偏离,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等,这些都促使我们意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从基础教育结构的变革历程来看,无论是学科与活动课程的整合,还是分科与综合课程的互动,无论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兴起,还是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在设计理念上都是兼顾学科、社会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要求的,寻找三者最佳的契合点,确保课程的实践应用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

3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把人的本体的发展置诸首位。与之相一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价值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教育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德育目标的选择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的学者提出,对于我国来说,在教育上应采取与社会发展模式相一致的做法。现代教育观、儿童观则强调把儿童作为主体,教育应是发现的、创造的、选择的。与此相适应教学形式应作较大改革,变灌输为启发,变塑造为创造,变限制为选择,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解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学校德育存在着不断“现实化”的趋势。但这种现实化的追求也导致很大局限,如人们讳言政治理想,不讲人生境界, 无所信仰也不追求信仰的建立;人们忽略对社会理想、人生目的的追求等。

总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绝不能过于理想化地期待教育改革的成果。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整齐划一”,应制定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要我们认准教育改革的方向,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接近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晋银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 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阐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阮爱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异及其走向现代化的思考[J]. 宁夏党校学报,2002(6)

4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5 余文森.部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11)

6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上一篇:中学语文效率课堂构建探索 下一篇: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家庭治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