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角色身份的转变与分流

时间:2022-10-22 11:46:24

论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角色身份的转变与分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影视的角色身份同样也在经历着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互联网络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快速化、真实化,影视作品在互联网络的传导和制作中表现出一对一的接受特点,淡化了之前存在的仪式化、集体化的影视接收,也促使之前存在着的单纯意义上对影视剧集的被动性接受发生偏转,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接受的随意性使得接受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形式或是内容上的革新,则在新媒体时代下影视的角色转变中体现出创新性、原创性、关注效果作用、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对于影视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

关键词:新媒体;转变;原创性;生命力

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将会呈现不同的媒体特征和媒介手段,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它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具体集中在对互联网的重视和应用)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及视频、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成为“第五媒体”,它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复称,而是它的一种延伸,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而出现的一些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也属于新媒体的行列,这里的计算机是新媒体的主要传输管道,其作用不言而喻。

影视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推进会给其填充进新的内容,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意义的,纵向上的历史演进会给横向的容量空间增添新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纵观影视的发展历史,从发明到理论建构再到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影视经历了一个系统的完善过程。电影从发明至今,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功能分期,分别是个人把玩时期、影院时期和互联网时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能够满足大众对个性化内容的接受,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鸿沟不再巨大,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已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及时性和大容量传播面前转变为有取舍的接受者,机会对等成为互联网两端主体的主要表现,甚至两端的交流者可以进行个性化交流,接受者的需求是传播者的制作中心,而传播者的信息则是接受者的所需。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新媒体的运营使得电影的传播在接受者中间成为有题材选择性和时间选择性的形式,摆脱了纯粹的院线时期对影片上映的大众期待,一对一的接受方式过程中观众可以在宁静的环境里欣赏自己偏爱的作品,随意的点播也脱离了影院下线时期电影数量的匮乏以及对经典影片的回顾,毕竟院线对已上映影片的重映次数很少,而且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个人空间的珍视,人们宁愿在家中欣赏一部电影,在个人化的空间中完成对影像化生活的憧憬和想象。电视从发明至今,本身就是作为家庭接受形式出现的,发展到今天,栏目的分众化以及频道的品牌定位化,对受众的分化已经是当今电视发展的主流,那么,互联网、车载视频、手机视频等的出现就是以分众为出发点并且致力于与受众的交流,车载视频中的城市宣传片、音乐电视以及手机视频中的体育节目、音乐节目等都是以一定人群作为接受的潜在目标,进行合理化的制作和播映,这里的重点同样也是与接收端受众的单向化交流。在新媒体时代,电影和电视的接收端都出现了对等交流和个性化接受的特征,出现在互联网络、车载视频、手机视频两端更多的是单个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化、集体化、仪式化,而个人化的接受本身也表明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在网络的连接作用下,消解了公共场合中对影像的集体消费,淡化了观影中周围人群对自己的影响和妨碍,越来越倾向于一种个人的感受,个人化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新媒体时代观影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时代影视角色身份的转变,得益于作为传输管道的互联网络,之前存在着的单纯意义上对影视剧集的被动性接受发生偏转,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接受的随意性使得接受者有更多的选择。影视剧集的放映开始逐渐向互联网络转移,影视的收益不再单纯依靠影院的票房,而是以后期产品开发、续集拍摄以及互联网付费播映作为其收益的补充,甚至作为其主要的收益方面。另外,一些无法进入院线的影片更是将互联网络播映作为其“发声”的主要途径,对于该类影片来说,网络完成了发送以及反馈的全部环节,此时的影片仅仅在互联网络中充当着角色,自我身份是以互联网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我们传统意义上影视剧的影院观影特点和家庭接受性被淡化,院线接受、互联网接受成为两种最易被接受的观影方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流通性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影视自身的主要属性。作为两端的制作者和接受者,不再受到条件性的隔绝和限制,相互交流性使得固化的传播方式被淡化,流动性的存在也会促使制作者在接收到观众的反馈时做出调整加以适应,从而完成影视的最后环节。2010年上映的一部网络影片《老男孩》,选择以网络传播的方式播映,仅在优酷网的官方网站上,其观看人数已经突破九千万,网络传播产生的价值利润可见一斑。随着网络短片电影的出现,对促使传统影视的角色身份的转变与分流起到催化作用。在新媒体上时代,互联网、手机视频两端的制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着的交流性使得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一对一的传播方式,时间长度上往往会较之前的传统电影短,但是故事情节却始终贯穿其中,并且成为表现的中心。新媒体时代影视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对形式的改变上,影视的故事内容始终是表现的核心部分,历史上影视的改进与发展始终是以形式方面的演变为突破,寻求一种外在的支撑。无论是形式或是内容上的革新,总会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性质,在新媒体时代下影视的角色转变则主要体现出创新性、原创性、关注效果作用、具有生命力等特点。

影视作品存在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作品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现的空间事件。随着影视的发展以及题材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作品出现“同质化”现象,作品之间的雷同性与相似性碰撞在一起,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在于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色。”[1]在新媒体时代下,制作与接收两端的流通性大大加强,观众的需求成为制作的前提,而对原创性和创新性的重视,使得以新媒体为支撑的影视作品体现出新颖和奇观的效果,作为互联网络接收端的观众,掌握的影视资源之丰富,相比于传统影视资源具有类比上的及时性和观看上的挑剔性,假若一部影视作品在网络上有其他的版本或者其他国家同题材的版本,便会分解受众的数量和兴趣度,以此看来,新媒体对于原创性的要求正是新媒体取得更大吸引力以及更广泛受众的前提之一。对于原创性的作品,源于自身与以前作品的差异性和新奇性,这也正符合了观众对奇观化的追求。

新媒体时代下影视剧作品的改进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的转变,传统的影视作品往往将影像化的情节在幕布上表现,观众在幕布前的集体观影是影视的仪式化展现,而基于新媒体传播基础上的影视作品则摆脱了单一的幕布放映,无论是计算机、手机、车载视频都成为影视剧播映的场所,观众的观影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集体化仪式,一对一的接收方式成为主流。在内容美学上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作品则摆脱了题材和类型的过度重复,创新性和原创性的故事情节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新媒体是时展的产物,它不断完善着影视的角色意义,多重身份的表达也预示着影视在发展上将会呈现出更多意义的延伸,那么,不论是形式上的角色的转变还是内容上话语的分流,对于我们影视的成长和进步都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电视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5.

作者简介:任杰,艺术与传播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上一篇: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下一篇:构成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