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索

时间:2022-10-22 11:11:17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索

摘 要: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社会的需求,站在企业的视角,将企业文化融合进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本文从课程文化、实训文化、班级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对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中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立足学生的就业岗位,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不断深化、提升,教学的重心着力于技能训练。但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显示了新趋势,职业道德成为除技能之外企业衡量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业务技能熟练、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现代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学校把职业素养培养放到与课堂教育并重的位置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采取多种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化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活动,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本文将站在企业的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化的课程文化建设

1.打造特色化的德育课程

职业学校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坚持贯彻“全员育人”的工作方针,以“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坚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为背景,开设特色化的德育课程,积极推进德育特色建设,努力打造德育工作新品牌,彰显“成才先成人”的德育特色。

那么,如何打造特色化的德育课程?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学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实行文化的“校企融合”,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德育课程以传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可开设企业文化、职场小故事大道理等主题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2.开发专业化的技能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要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符合实际职业要求。

目前,普遍的中职院校开放的专业课程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即使有实验课程,实验操作也脱离实际应用。知识点抽象、过细,不知道在实际的场景中如何应用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因此职业学校有必要参照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走访企业,广泛搜集企业对学校开发课程的建议和意见,让企业带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参与课程的开发,真正实现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一体化课程开发。

3.开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目前,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普遍存在学生因不能适应艰苦的一线工作而出现频繁换工作或“挑肥拣瘦”的现象,“眼高手低”“不能吃苦”成为企业评价职场新人常用的形容词。如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是学校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新生在入学之初,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职业意识模糊。学校在此时开展的“新生认知实训”职业教育,譬如聘请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对各专业内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讲解,并带领学生实地到企业参观访问,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实际感受企业氛围。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2+1”培养模式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中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让学生积累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这些活动也可以表现为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教学间隙穿插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到企业参观、与企业一线人员座谈、与往届校友交流、参加企业招聘会等实践活动,从而让校企文化建设生动开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熟知度,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凭本领劳作、为企业争光的敬业精神,珍惜岗位。

4.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是现代职业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即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内容,分章节地设置引导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寻找答案或知识点。课堂可采取多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如采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现场教学、仿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和手段,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从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小教师”,让“小教师”经常走上讲台,活跃课堂。

二、企业化的实训文化建设

1.仿真模拟企业岗位环境

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场所要最大化地模拟企业场景,实训器材的摆放、规章制度的要求、教师的演练都要与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通过实物、标语、展板、易拉宝、文化墙的形式展现企业精神和工作气氛。同时,为了实训操作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实验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感受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中提升,最终达到学习知识、修炼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

2.全真实践就业创业内容

加强企校合作,形成订单式生产合作关系。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原材料来自企业,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盈利由企校学生三方共享。如机械制造专业可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订制少量的机械器具、通信专业与服务外包公司承接电信运营商网络机房维护业务,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学习机房日常工作,当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技术人员、老师及学生一起分析排除故障,学生从中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1.人性化理念贯穿班级教育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其中以人为本为其核心价值。班级管理理念也应采用“民主自治”的理念。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班级教育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可在班级树立榜样,设立学生风采专栏,定期评出班级的“品行佳人”“微笑大使”“卫生标兵”“体育健将”“技术能手”等不同名誉的优秀学生,起到榜样效应,达到班级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2.考核制度规范班级管理

将优秀的企业制度引入中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中。中职的学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严谨求真、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普遍抱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真正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人很少。制定“学分制”考核制度,在班级管理中实行量化考核。每个学期的考核基准分为100分,根据“考核细则”(考核细则以企业规范为标准)进行打分,凡是做得不好的,进行扣分,做得好可以加分。同时制定“值日班长责任制度”(每天设班长一人,具体负责当天的行为规范等常规事务及考核),为使班级工作良性运转,配套推行“常委轮换制”(即班干部每学期调整一次),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常委”每个月给予“岗位津贴”,一方面对他们工作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传递了“多劳多得”的理念。通过“学分制”的考核制度管理班级,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

3.用职业氛围打造班级环境

办公室是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企业化的班级管理也需要将教室按办公室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及布局。班级环境建设注重“绿色、清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小组之间以工作室或部门名称分组座位,可设置“茶水间”“充电站”等休息点,提供饮水和书籍,在教室布置“班级历史墙”和“名企记录墙”分别记录班级成长史和著名企业的成长史。

四、企业化的活动文化建设

中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比较被动,相比较而言校园活动更具参与性、广泛性、多样性、引导性、接受性,应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沟通和技能。中职院校在校园活动中同样要突显其“职业技术”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企业举办如“技能对抗赛”、职工文艺演出等企业活动,学生走进企业观摩或参与其中,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感知企业文化魅力。学校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冠名支持学生活动,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展示,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到学校座谈交流等活动,搭建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就业、创业意识。

作为企业接力军的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从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彩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职业,2012(3).

上一篇:多元化评价在办公自动化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下一篇:构建和谐的中职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