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少数民族舞蹈概览

时间:2022-10-22 10:34:22

黑土地少数民族舞蹈概览

一、满族两种代表性舞蹈

1.莽式舞

莽式舞是传统的筵宴歌舞,广泛流传于满族民间。凡有宴会时,主人家男女便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旋转作舞,被称为莽式。

莽式舞共九折十八式。九折就是九组动作:一为起式,二为摆水打渔的动作,三为穿针织网的动作,四为吉祥欢庆的动作,五为单奔马打猎的动作,六为双奔马出征动作,七为怪蟒出洞即龙舞动作,八为大小盘龙戏水的动作,九为大圆场。十八式就是十八个舞蹈姿势。莽式舞有男女之别。

2.萨满舞

满族的萨满舞是与祭祀相关的舞蹈,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一般萨满祭祀时用。根据萨满所持道具的不同,分为单鼓舞和腰铃舞两种。

在祭祀中,萨满一手拿鼓,一手敲击,两腿轮跳,健美有力,身着彩衣,头戴红帽。此外,有的萨满腰系铜铃而舞,打关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但动作较简单,有时腰铃与神鼓同时使用,并伴祭祀时所唱神歌。

二、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和采红果舞

黑熊搏斗舞是鄂伦春人老幼皆爱的舞蹈。鄂伦春人早期对熊崇拜,认为熊和他们有着血缘关系,对熊不能直呼其名,也有禁猎熊的习惯,猎人为了自卫打死熊,也要举行一套完整的丧葬仪式进行祭祀。后来随着人们宗教观念不断发展变化,尤其饲养牲畜后,鄂伦春人禁止猎熊的观念就逐渐放松了。

这种舞蹈模拟黑熊在搏斗时的动作,粗犷简单。黑熊搏斗舞可由三人表演,舞蹈开始时三人站成品字形,其中二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只脚跳跃不息,同时两肩和头部左右摇摆,嘴里发出“吼吼吼”的粗重声音。第三个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并劝解两个舞者。

采红果舞在鄂伦春语称“红普嫩”,妇女们最喜欢跳。它反映了鄂伦春妇女的采集生活,由两个妇女表演,二人面对面转一圈后,鼓一次掌;也有伸手拨树枝的动作,然后作出采红果的姿势,边采边往桦皮篓里装,动作越来越欢快。“红普嫩”舞姿轻盈优美,活泼健康,构图和动作讲究对称简洁。采红果的动作很讲究手与眼的配合,富有生活气息。

三、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

“鲁日格勒”流传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总称,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在达斡尔族供奉的神灵中曾有鲁日格勒舞神。“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在达斡尔族语中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与其先民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狩猎生活的情景。

从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呼号和舞蹈动作看,“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和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其中,有模仿布谷鸟体态的“布谷鸟舞”,有模仿熊和野猪动作的“野兽搏斗舞”,有表现在山林间采集野菜野果的“采集舞”,有表现妇女照镜子、梳头的“梳妆舞”,有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提水舞”、“摘豆角舞”,有表现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等等。由于每次人们相聚跳舞时,各种舞蹈轮番出场展示,逐渐融合起来,很难把不同种类的舞蹈独立分别出来。

“鲁日格勒”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歌舞一体。跳“鲁日格勒”时一般两人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表演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

“鲁日格勒”舞蹈一般有三段体。开始的时候以唱歌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人们随着歌曲的节奏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时,歌唱变为简短有力、风趣动听的呼号。对舞者一手叉腰,一只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挥动,形成“对打”、“对挡”的架势。这时另外一人及时上场,以同样的舞姿插入其中,为对舞中处于弱势者解围。直到人们尽兴,这一场舞蹈告一段落。

四、鄂温克族的舞蹈

鄂温克族的舞蹈称为“努给勒”,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

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公野猪搏斗舞)等,通过这些舞蹈,可以看出鄂温克人的勇敢豪迈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人们都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

上一篇:试谈科学而合理地安排色彩风景写生课 下一篇:百姓剧与平民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