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22 10:30:15

【前言】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7月10日至25日居住在安县京安小区和什邡红白镇两个极重灾区安置点的受灾居民。两个安置点共安置受灾居民2685人,以板房号为抽样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得板房受灾居民820名。其中拒绝调查11人,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为785份...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摘 要】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发生率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安县京安小区、什邡红白镇两个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2685人中,随机抽取820名社区居民登记人口学背景、受灾状况,并使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进行评估,依据DSM-Ⅳ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结果:在完成的820份调查评估资料中,785份PCL-C和PSSS问卷有效。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年龄(43±18)岁;26.0%患有躯体疾病,28.4%有地震前饮酒习惯,23.6%有震后饮酒行为。不同年龄居民PSSS总分及2 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的临床检出率为12.4%(97/785),女性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15.3% vs.8.3%,P=0.003),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被掩埋经历者(26.3% vs.11.6%,P=0.018),有丧亲者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丧亲者(18.7% vs.11.1%,P=0.015)。以PTSD诊断是否成立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70,95%CI:1.274~3.365)、有曾被掩埋经历者(OR=2.806,95%CI:1.249~6.306)、亲人丧失(OR=1.537,95%CI: 1.087~2.173)及PSSS评分偏低(OR=0.960,95%CI: 0.941~0.979)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及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发生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5、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7-047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08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给震后幸存者的身心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急剧、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后常见而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情景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及对创伤相关情景的主动回避等为主要特征。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1-2],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3]。本文对此次特大地震后极重灾区的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今后向灾后社区居民提供更具针对性心理医学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7月10日至25日居住在安县京安小区和什邡红白镇两个极重灾区安置点的受灾居民。两个安置点共安置受灾居民2685人,以板房号为抽样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得板房受灾居民820名。其中拒绝调查11人,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为785份。男女性比例为1∶1.41(326/459);年龄12~91岁,平均(43±18)岁;婚姻状况:未婚156人,已婚620人,离异或丧偶9人。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432人,初中253人,高中或中专71人,大专以上29人;民族:汉族783人,少数民族2人。居住地分类:城市40人,农村745人。

纳入标准:(1)地震时在安县、什邡两地居住且亲身经历地震者。(2)年龄在12岁以上。(3)地震前本人无精神疾病史。(4)家族中父母两系三代中其他成员无精神疾病史。

1.2 工具

1.2.1 地震后受灾居民基本状况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括:①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居住地分类。②受灾情况:受灾地点、房屋财产毁损、是否被掩埋、人员失踪及伤亡等情况。③健康状况:震前饮酒、震后饮酒、躯体疾病以及功能状况(包括自我照顾能力、有无帮助他人行为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情况。

功能状况评判标准如下。良好:生活规律、自我照顾能力好,能帮助他人和主动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轻度:生活规律稍受影响,能自我照顾和帮助他人,参加社会活动尚可。中度:生活规律性不好,帮助他人行为较少,不愿或较被动参加社区活动。严重:生活规律性遭到严重破坏,自我照顾能力差,不能帮助他人,甚至需要别人照顾,极少或无参加社区活动。

1.2.2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4]

于1994年1月根据DSM-Ⅳ制定,专门用于评估普通人群在平常生活中(相对战时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5]。共17项内容,可分为再体验、回避/麻木和高警觉3个因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级评分,1=没有发生,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评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状况受应激影响程度越大。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6]

共l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计分法,总分范围12~84分。其条目包括领悟家庭支持、领悟朋友支持和领悟其他支持3个维度以及领悟支持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评分越高表明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2.4 PTSD诊断工具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7]中PTSD的诊断标准。

1.3调查方法

评估过程由长期从事精神病学或心理学专业人员担当。评估时,首先评估员向评估对象进行自我介绍。并进行支持性关怀交流,在建立基本的关系后,向其介绍本次评估的目的和内容,在征得被试者的知情同意后,逐项询问此次调查评估所涉及的项目;由4名至少具有5年精神科工作经验的临床医生根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确诊。在785名被评估者中,随机选取236名个体依据DSM-Ⅳ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PCL-C≥44分界值点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性最高(Kappa=0.659)。

1.4质量控制

根据评估目的编制了包括人口学、受灾情况等基本状况调查表,并根据预测验结果,对该调查表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调查前,对参与此次调查评估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工作者给予PTSD专业知识和调查工具的培训;调查过程中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完成一份问卷大约需要30分钟,每位PTSD患者均经2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精神科医生确诊;调查结束后,资料由专门人员进行双录入,并进行了严格的逻辑检查。

1.5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不同,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P

2 结 果

2.1 受灾情况

被调查的785名受灾居民主要来自安县和什邡两个极重灾区,约占94.2%;该社区居民的受灾情况十分严重,其中房屋坍塌者占97.6%,钱财物品损失(≥80%)者占98.2%;地震中受伤者占15.5%;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占4.8%;地震中有亲人丧失者占17.1%,详见表1。

2.2健康状况

地震前有饮酒习惯者223人(28.4%),男女比例2.23∶1(154/69);地震后有饮酒习惯185人(23.6%),男女比例2.94∶1(138/47)。患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者204人(26.0%)。自我照顾能力:良好671人(85.5%),一般92人(11.7%),需人协助22人(2.8%)。地震后有帮助他人行为的有450人(57.3%)。参与社会活动:没有或被动参加过社会活动332人(42.3%);主动和积极参加者453人(57.7%)。目前总功能状况:良好425人(54.1%),轻度损害253人(32.2%)。中度损害89人(11.3%),重度损害18人(2.3%)。

2.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情况

PSSS总均分为(61.05±10.54),12~17年龄组为(61.48±9.01),18~64年龄组为(61.21±10.77),≥65年龄组为(60.03±10.59),不同年龄组受灾居民的P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0,P=0.487)。

2.4 PTSD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2.4.1 单因素分析

在785名被评估者中,以PCL-C评分44分作为界值点进行PTSD预测,共有97例。预测PTSD的检出率为12.4%(97/785)。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被掩埋经历者,地震后有丧亲者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丧亲者。见表2。

2.4.2 多因素分析

为分析地震后PTSD诊断成立的相关因素,以PTSD诊断是否成立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分类、是否受伤、是否曾被掩埋、是否丧亲、有无震前饮酒、有无震后饮酒、有无躯体疾病及PSSS评分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有曾经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及PSSS评分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表3)。

3 讨 论

本调查评估发现地震后极重灾区的社区居民PTSD的检出率为12.4%,提示该社区居民中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往有关自然灾害后PTSD的发生率稍偏低。相比于国外Tural等[8]报道1999年土耳其地震后PTSD25%的发生率和Armen等[9]报道美国1988年地震后PTSD 74%的发生率较低。相比于其他自然灾害,如John等[10]对海啸中幸存的523个青少年进行调查中急性PTSD70.7%的发生率以及North等[11]报告St.louis地区洪灾4个月和6个月后,洪灾受害者中PTSD分别为22%和16%的发生率均较低。尽管此次汶川地震强度大、伤亡惨重,但其灾后PTSD的发生率并非预期那样高,分析其可能原因是:(1)本次地震灾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及时、有效救援,有力地降低了PTSD的发生。(2)诊断工具以及评估时间不同。(3)可能与西方国家和中国文化特点的差异有关。有研究报道[12-13],在灾害事件发生后,亚洲灾害后幸存者往往倾向于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应激反应,大多人不认为他们的身体症状和创伤性事件有关。在他们看来向陌生人表露自己的个人情感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承认自己有精神健康问题会给他们带来耻感,因此他们很少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精神科服务。相比于国内Tang等[14]报道了2004年东南亚地震海啸后6月成人群体PTSD30%的发生率,Chou等[15-16]所报道1999年地震后台湾人群中PTSD10.0%~34.3%的发生率,汪向东等[17]在张北尚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随访研究中在震后3月和9月PTSD分别为18.8%和24.2%的发生率等研究,本研究结果也均显得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次调查评估时间、诊断工具以及调查方法与以往研究可能存在差异有关。但此研究结果高于Galea等[18]美国“9•11”事件后1月和6月PTSD分别为7.5%和0.6%的发生率。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本次地震应激强度大,受灾面积广,人员伤亡惨重有关。

本调查结果也证实PTSD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和是否丧亲的差异。女性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在性别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目前国内外较公认的女性PTSD的发生率约为男性的两倍[19-2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PTSD,提示我们在对地震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时,应该对女性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掩埋经历者,该研究结论提示在地震中遭受掩埋,对个体应激影响程度更严重,在开展灾后心理健康干预的时候,应该给予该群体足够关注。另外,地震后有丧亲者PTSD发生率也较无丧亲者高,这提示亲人遇难是造成受灾居民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Kuo等[21]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该人群应该作为心理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此外,该项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针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受灾居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援助服务。此次调查评估,我们还发现青少年,成年、老年人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总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此次特大地震发生后,社区居民都较好地得到了来自家庭内部和社会各界的及时救助;而PSSS评分低,则是指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偏低。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此因素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与汪向东等[22]在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所报道结果相一致。这提示我们及时、实际、有效的灾后援助能够减轻创伤后不良的心理反应,在灾后心理卫生服务中,通过个别、集体心理干预以及社区建设加强对高危个体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PTSD的发生率。我国台湾集集地震后PTSD研究发现地震中受伤者、老年人、低教育水平、全部财产损失是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在本研究中对以上因素并未证实,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证实。

鉴于灾后居民多生活在农村,文化层次较低,极少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并且他们也不熟悉如何利用精神科服务,往往倾向于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应激反应。因此,心理帮助方式要注意具有文化可适应性,在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易被广大受灾居民接受的文化形式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在本民族文化中积极寻找有助于促进心理康复的资源,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这不仅有利于灾后社区重建,也有利于降低受灾人群PTS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essler RC,Sonanega A,Bromet,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1995,52:1048-1060.

[2]Jordan NN,Hoge CW,Tobler SK,et al.Mental Health impact of 9/11 Pentagon attack: Validation of a rapid assessment tool[J].Am J Prev Med,2004,26(4): 284-293.

[3]Ehlers A,Clark DM,Hackmann A,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therapy,a self-help booklet,and repeated assessments as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ryt,2003,60(10): 1024-1032.

[4]陈树林,高雪屏,李凌江,等.PTSD症状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3-376.

[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424-429.

[6]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1-133.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Ⅳ) [M].4th ed.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8]Tural U,Coskun B,Onder E,et al.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urkey[J].J Trauma Stress,2004,17(6):451-459.

[9]Armen G.A mental health relief programme in Armenia after the 1988 earthquake: implementation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J].Br J Psychiatry,1993,163:230-239.

[10]John PB,Russell S,Russell PS.The 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ffected by tsunami disaster in Tamil Nadu[J].J Disaster Manage Response,2007,5(1) :3-7.

[11]North CS,Kawasaki A,Spitznagel EL,et al.The course of PTSD,major depression,substance abuse,and somatization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J].J Nerv Ment Dis,2004,192: 823-829.

[12]Goto T,Wilson J.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in Japan: From traumatic neurosis to PTSD[J] .Trauma Violence Abuse,2003,4:195-209.

[13]Kokai M,Fuji S,Shinfuku N,et al.Natural disaster and mental health in Asia[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110-116.

[14]Tang Catherine.So-kum TC.Trajectory of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the Aftermath of Extreme Natural Disaster[J].J Nerv Ment Disease,2007,195(1):54-59.

[15]Chou FH,Chou P,Su TT,et al.Survey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a Taiwan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 earthquake[J].Aust NZ J Psychiatry,2004a,38:358-364.

[16]Chou FH,Chou P,Lin C,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iatric impairment for a Taiwanese community post earthquake[J].Qual Life Res,2004b,13:1089-1097.

[17]Wang XD,Gao L,Shinfuku N,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Earthquake-Related PTSD in a Randomly Selected Community Sample in North China[J].Am J Psychiatry,2000b,57(8):1260-1266.

[18]Galea S,Vlahov D,Resnic H,et al.Trends of probabl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New York City after the September 11terrorist attacks[J].Am J Epidemiol,,2003,158: 514-524.

[19]Foa FB.Street GP.Women and traumatic events[J].J Clin Psychiatry,2001,62(suppl17):29-34.

[20]赵承智,李俊福,王明山,等.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45-151.

[21]Kuo HW,Wu SJ,Ma TC,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ms were worst among quake victims with injuries following the Chi-Chi quake in Taiwan[J].J Psychosom Res,2007,62(4):495-500.

[22]汪向东,张华彪,新富尚隆,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2008-12-24收稿,2009-05-14修回

上一篇: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 下一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的临床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