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部落”赫哲人

时间:2022-10-22 10:04:53

在祖国的东部,在美丽的乌苏里江畔,在三江平原一带,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性好渔猎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赫哲族现有人口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沿岸,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八岔民族乡、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赫哲族来源于肃慎,是野人女真的一支,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大多数人通用汉语,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使用民族语言,赫哲人普遍信仰萨满教。

高超的叉鱼技术

每年的5月份,乌苏里江开始溶化,闷了一冬的鱼儿都喜欢在亮处游来游去,此时正是赫哲人在沿河水流动的江面上一展捕鱼绝技的好时机。我约了几位影友,来到了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第二天吃罢早饭,我们就随同尤金玉老人和几位渔民去江上捕鱼。尤老汉拿出了祖传的鱼叉,只见鱼又是用铁打造的,头上有3根齿,每根齿上都有几根锋利的倒戗刺,我出于好奇,想拿过来细看看。可尤老汉却不肯松手,笑呵呵地对我说:“这个鱼叉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看看行,但不准动。”老人看我不高兴了,就边走边对我讲,你可别小看这个鱼叉,它对我来说可是个宝贝,我爷爷小的时候,有一次在江上叉鱼,突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黑呼呼的东西游了过来,我爷爷抬手就把鱼叉撇了过去,谁知那东西一转眼沉入江底,还把鱼叉头带跑了。在那个年代,我们赫哲人就是用一把鱼叉养活全家的,没叉着鱼,又丢了鱼叉,我爷爷一气之下大病了一场。第二年春天,我爸爸在江上叉鱼,叉着叉着,一条近百斤的大鲤鱼游了过来,我爸爸上去就是一鱼叉,等把鱼拽上岸一看,却发现鱼背上竞带着一把鱼叉,拿回去给我爷爷一看,正是去年我爷爷丢的那把,你说我能不加倍爱惜吗?

几千年来,赫哲人过着原始的流动生活。他们生活的地区山清水秀,河道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至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的真实描绘。男人狩猎,女人叉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的好手。他们对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了解在什么季节、在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鱼。而且在春、秋多用叉、钩、网捕鱼:冬季则将一米多厚的冰层凿透,用铃网捕捞冷水鱼。在乌苏里江边,经常可以看到赫哲人在江上使用各种工具捕鱼的场面,有叉鱼的,有垂钓的,有拉网的,有撇旋网的,还有的站在江边上使搬登子网捞鱼的,那场面真是令人留连忘返。据说在好多年前,乌苏里江的鱼非常多,只要你在江边的草丛中看到草一动,草根保准有鱼,一叉撇过去,就能扎上一条大鱼。到了秋天,大马哈鱼洄游时,江面上黑乎乎一大片,鱼群聚集在江中,像浮着的木排,人们都踏着鱼脊过江。那时候,男人们猎取野兽,女人们在江河里捞鱼。鱼多得夏天吃不完,就用木栅栏圈在河里,等到冬天凿冰打捞,在乌苏里江分布的“渔梁子”,就是由这种捕鱼方法进化来的。奇异的吃鱼习俗

早晨起床后,大家正准备吃饭,尤老汉又兴冲冲地走了进来,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不要吃饭了,我请你们到江边吃鱼。”大家一下来了精神,背起摄影器材走了出去,尤老汉今天头戴貂皮帽,身穿棉袄棉裤,手上捂着一付棉手闷子,肩上扛着鱼叉和鱼网,腰里别着一把刀,手上提着两瓶赫哲老白干。我边走边犯嘀咕,没带锅怎么做鱼昵7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江边,我突然发现江边非常热闹,一些青年人在江边载歌载舞,一些年老者正在江边拜祭。我们顾不上尤老汉了,都向江边跑去,一问才知道,每年开江时,赫哲人都要在江边举行“祭江”仪式,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而姑娘们要为”龙王爷”跳赫哲舞,祈盼”龙王爷”让赫哲人捕到更多的鱼。大家举起相机又是一顿“咔嚓”,等“祭江”仪式后,大家才觉得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忙向尤老汉走去,只见江边上已堆了10多斤鱼。尤老汉见我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就对我们说:“你们先歇一会,我今天再露一手,给你们做两道菜,一个是‘杀生鱼’,另一个是烧‘塌拉哈’。”说着尤老汉就做起了“杀生鱼”,老人用刀麻利地将鱼鳞刮掉,开膛去掉内脏,把肉切成一条一条的,用醋浸泡一下,去掉腥味,加上辣椒油等各种作料,这道菜就做好了。看着带有血丝的生鱼肉,我开始不敢吃,看着大家吃的很香,就试着吃了一块,没想到味道鲜嫩爽口绝了。接着老人又给我们做第二道菜,烧“塌拉哈”,大家按着老人的吩咐,到江边捡了一些干柴,点起了篝火,老人先将鱼肉从鱼骨上剔下,把鱼肉切成薄片,但不切透鱼皮,然后用削尖的柳条将鱼串好,放在旺火上燎烤,烤三四分熟后蘸醋、辣椒油等作料,虽然很像烤鱼串,但那味道是无法比的。我们一边吃喝,一边听老人讲述赫哲人饮食习惯……

赫哲族的饮食很有特色,早年以鱼,兽肉为主食。清朝末年,才有小米和玉米流入,做少量的稀粥喝。每逢年节和接待宾客时,赫哲人用小米做成“拉拉饭”(赫哲语,即稠粥),或“蒙古布达”(赫哲语,即肉粥),以示庆祝,表达对来宾的尊重。他们把鹿尾巴、熊掌、猴头、木耳、大米,白面等视为珍贵的食品,轻易不动。平时除了吃新鲜的鱼肉兽肉外,还将其腌浸晾干加工成鱼干、鱼条,皮坯子储藏起来,以备平时之需。独特的鱼皮服饰

从街津口沿江下行一百多公里,便来到了八岔赫哲族乡。滚滚的黑龙江奔腾至此便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江上岛屿,其中的八岔岛便是较大的一座,几人合围的参天古木,悄悄生长的奇花异草,隐没树干枝条间的猴头、蘑菇,高空盘旋的雄鹰,林间奔跑的黑熊、野鹿,静静独处的幽蓝的泡沼……在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原始赫哲人的鱼皮服饰和居住的“撮罗子”。

赫哲族的服装则更有特色。赫哲族曾被称为“鱼皮部落”,是因为在解放前,赫哲族的衣服和被褥多用鱼兽皮制成,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鲟,大马哈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而且缝衣服的线也是鱼皮的,赫哲人鞣制鱼皮的技术高超。像鱼皮线,是将胖头鱼皮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不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十分柔滑。据介绍,这种鱼皮服饰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俄罗斯的远东沿海地区,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也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文化的历史,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比较丰富典型,充分显示出赫哲族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赫哲族的生活是很有情趣的。一到冬天,男女一起上山打猎,夜里睡在狍皮口袋里,狍皮口袋是露宿的一种最好御寒品,有一个人用的,也有三至四个人用的。白天,女人也出猎时,怕孩子受侵害,就把孩子装在狍皮口袋里,挂在树枝上,等到出猎回来才从树上摘下来喂奶。夏天,在江边搭起茅棚,叫”撮罗子”,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这时候,男女老少普遍脱掉兽皮换上一身鱼皮衣服。赫哲族妇女缝一手好针线,能把零碎的鱼皮缝成一块块完美的韧布。不论兽皮、鱼皮,都用鹿筋缝纫,非常结实。最有名的哲罗鱼皮能制成冬季雪地上行走不可缺少的履具,走起路来既合脚又轻便,用鹿皮缝制的长统靴叫做”翁对”,直到今天还流传在乌苏里江畔……

旅游提示

1 去饶河县可从全国各地乘火车或汽车到虎林市下车,换乘汽车直接去饶河县。去四排赫哲村或街津口赫哲村可从佳木斯或饶河乘坐汽车直接到达,吃住既可在赫哲村风情园也可住在老乡家里。

2 每年的春天和秋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春天,你可以看到排山倒海之势的跑冰排,吃到新鲜的开江鱼宴,秋天则是一年中最华丽的季节,大马哈鱼正肥,树叶子全红了,山林变得五颜六色,绚烂夺目。坐在船上极目远眺,漫长的江岸上,柳阴里、苇丛中,到处都是新搭盖的茅草窝棚,水面上鱼船日夜不断,偶尔会听到捕鱼姑娘们的渔歌,纤夫和船工们在招手对话,每当晴朗的夜晚。江畔上渔火点点,和天宇上的星光相映,全都沉浸在水里,远远望去,水天相接,美不胜收。

3 赫哲族独特的民俗民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情好客的赫哲族人会给每位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年7月份,一年一度的“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最大的盛会。

上一篇:苏州艺圃 小园林的春日和春茶 下一篇:左右间与单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