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观意识

时间:2022-10-05 09:25:00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观意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组织和改造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造潜能是每个大脑健全的学生都具备的,要使这种潜能变成一种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引导、激发、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表现为学生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换思考的角度,提出合理的、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如,某服装厂加工一批衣服,每套用布2.2米,经过改进工艺,每套衣服可省布0.2米,原来做600套这种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通常的解法是:依题意,求出这批衣服一共用布2.2×600=1320(米),再求出现在每套衣服用布2.2-0.2=2(米),所以现在能做衣服1320÷2=660(套)。

有的学生,将问题条件转化为节约用布0.2×600=120(米),再求节约用布后一套衣服用布2.2-0.2=2(米),求出节约的布可以做120÷2=60(套),加上原来做的600套,即求出现在可做660套。

还有的学生,先求出现在加工一套衣服2.2-0.2=2(米),再求原来加工一套衣服用布现在可以做2.2÷2=1.1(套),那么现在可以做1.1×600=660(套)。

第二种解法从节约用布入手;第三种解法的出发点是求出两种衣服用布的倍数关系,虽然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不同,但完全正确。这就体现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丰富的表象,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作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操作,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求石块体积的教学中,当教师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手中的石块的体积时,学生马上想到了很多种办法:如将石块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或放入装沙的杯子中,根据水面和沙子上升的高度,可以求出石块的体积。紧接着教师可将问题进一步延伸,改为求皮球的体积。这时,学生考虑的不只是求皮球的体积,还要考虑使皮球沉入水中的物体和绳子的体积。再往深处探讨,如果求皮球一半的体积,又该怎么办?这时除了要考虑到坠入水中物体的分量,还需要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随着问题的不断改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践活动中分析、综合与类推的作用,也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基础。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注重拓宽学生思维,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思维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简而言之,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注重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把获得知识理论的重点放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上,而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结论。

如在教学“6加几”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常规解法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结果有学生说自己计算6+7的思维过程是6+6=12,7比6多1,所以6+7=13。不难看出这个学生是打破了常规定势思维,运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而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从不同变式材料中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训练,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为他们发挥潜力创造条件,使其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充分发展,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 下一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