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条跳甲的物理防治

时间:2022-10-22 09:03:31

黄曲条跳甲的物理防治

摘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理防治虫害的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好、易于推广的物理防治措施是目前农业推广工作的重点。该文从黄板诱杀技术、防虫网技术和捕虫设备的防治技术3个方面介绍黄曲条跳甲的物理防治技术,以为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曲条跳甲;物理防治;黄板诱杀;防虫网;捕虫器

中图分类号 S4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4-03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可为害多种植物,尤其喜食十字花科植物[1-7]。黄曲条跳甲对苗期十字花科蔬菜常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幼虫为害地下根部,成虫取食地上叶片或幼嫩处造成许多小孔,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蔬菜的质量,大大降低了蔬菜的商品价值[8]。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许多地方十字花科蔬菜常年连作,给黄曲条跳甲的连续、大量发生创造了环境条件[9]。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该虫发生越发严重,在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已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头号害虫[10-13]。

1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黄曲条跳甲的主要手段。但黄曲条跳甲成虫善于跳跃,可以躲避喷洒的化学药剂,其鞘质前翅影响药剂的附着和渗透,而且叶面施药无法兼治土壤中的卵、幼虫和蛹,所以药剂持效期一过,成虫不断羽化出土继续危害[14],因此对该虫采用化学防治难度仍旧较大。菜农为了控制该虫危害,常增加喷药次数和用药量,这不仅导致黄曲条跳甲抗药性越来越强[15-21],也造成蔬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的威胁。随着人们对绿色自然生活环境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理防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2 黄曲条跳甲的物理防治措施

2.1 黄板诱杀技术

黄曲条跳甲对黄色和白色的趋性强,通过试验发现,黄曲条跳甲对不同色彩(光)的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以诱杀成虫量的指数计(以诱杀量最少的为比照指数1)分别如下:黄色5.8,白色5.1,绿色2.1,蓝色1.7,黑色1.5,红色1[22]。Vincent et al研究了4种色板对黄曲条跳甲的引诱作用,发现黄色板和白色板对黄曲条跳甲的引诱作用明显大于绿色板和红色板[23]。Cho et al采用黄板涂抹烯丙基异硫氰酸醋的方法诱集叶甲科害虫,发现黄板对黄曲条跳甲有较强的诱集作用[24]。Chen et al研究了不同颜色粘虫板对黄曲条跳甲的控制效果,发现黄色粘虫板距地面25 cm具有最好的引诱效果[25]。因此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跳甲成虫,可以有效地减少黄曲条跳甲成虫数量。

研究表明,黄板底边平于菜叶顶部的黄板诱集量和高度低于菜叶顶部5 cm最多[26-27]。也有报道称黄曲条跳甲在粘虫黄板上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适合诱杀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粘虫黄板的区域高度为8~24 cm,这个高度区域范围恰好是当时供试迟熟菜心分布有绿叶和嫩芽的区域高度[28]。一般设置密度225~750块/hm2,每隔7 d收集黄板1次。在黄曲条跳甲成虫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用黄板诱杀黄曲条跳甲成虫,诱杀效果可能更好,可以对害虫进行可持续控制。如果害虫密度很高时,再结合其他适宜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以下。

2.2 防虫网技术

1995年江苏省镇江市引进和推广使用防虫网[29],采用防虫网不仅可以阻止成虫危害、地下产卵和蛹羽化成虫飞出,间断黄条跳甲的生活史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尤其在秋季跳甲大量发生时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9-30]。在施足基肥、整地做畦、进行土壤消毒和除草后,立即用缝合的防虫网将棚架覆盖,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作物整个生育期进行全程覆盖,不给黄曲条跳甲入侵的机会,才能达到理想效果[31]。

对田间成虫与幼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覆盖防虫网的成虫比对照区减少87.7%,幼虫比对照区减少86.7%[32]。周益敏[33]研究结果表示,使用30目防虫网,可使小白菜增产604.95 kg/hm2,按1元/kg计算,可增收604.95元/hm2,对照进行5次害虫防治,农药成本平均562.5元/hm2,劳动力成本645元/hm2,而防虫网按平均使用寿命4年,每年生产5茬小白菜,其成本折损为705元/hm2,使用防虫网可减少成本502.5元/hm2。因此,使用防虫网的经济效益为1 107.45元/hm2·茬。

2.3 捕虫设备的防治技术

2.3.1 杀虫灯引诱技术。应用灯光诱捕害虫,是我国农业生产物理防治中应用最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4]。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波特性,选用对害虫有极强引诱作用的光与波长,将害虫诱至灯下被高压电网触杀的一种先进实用的物理防治害虫技术。随着“植保工程”的开展,频振式杀虫灯在各地将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根据黄条跳甲成虫具有极强趋光性这一习性,在寄主作物种植区内70~100 m的距离装置频振式杀虫灯,以诱杀成虫。装灯高度距地100~120 cm诱杀害虫效果最好。挂灯时间为5月初至10月下旬,开灯时段19:00至凌晨1:00,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35]。但根据众多研究实践报道,在离光源约10 m范围内,易成为聚集虫源集中区,而形成加重发生危害的小区域。由此,在离光源10 m范围内需更加注意做好防控工作,或进行挖塘养鱼,以诱虫喂食,或种植非寄主作物以控制黄条跳甲的发生危害[36]。此外,利用跳甲成虫对黑光灯敏感的特性,可采用黑光灯诱杀黄曲条跳甲。可在连片蔬菜种植区按15~20 hm2菜地安装1盏黑光灯,有条件的地方,每0.67 hm2设置1盏黑光灯,诱杀跳甲成虫,并能诱杀蔬菜螟蛾类害虫[37-39]。为了避免架设电线,还可以选择光电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以免除架设线路的麻烦[40]。

2.3.2 捕虫器的捕杀技术。①诱捕器:诱捕器由诱芯和捕虫器2个部分组成。诱芯即性诱剂的载体,含有人工合成昆虫性诱剂的小橡胶塞、硅橡胶片或聚乙烯塑料管等。诱捕器的种类很多,一类是粘胶捕虫器,将粘性好、不易干的粘胶涂在浸过蜡的硬纸板上。粘胶捕虫器有船(艇)形、菱形、筒形、三角形等多种样式。粘胶捕虫器使用方便,但费用较高;另一类是水盆、水碗或水瓶捕虫器,这种捕虫器虽然不如粘胶捕虫器方便,但材料易得,费用少,是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一类,这种捕虫器的口越大,效果越好。使用时,用铁丝把诱芯系在捕虫器中央,离水面或胶面2 cm左右。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设置诱捕器。通常一块地放6个(周围4个,中间2个)或8个(周围6个,中间2个)诱捕器即可[41]。②驱赶式捕虫器:有一种利用雾化器喷头驱赶——高压电网灭杀法防治蔬菜害虫的方法[42],使用时,手握操作手柄,通过机械或电动法将雾化器的水雾由喷雾接头通过高压喷管另一端的雾化管软管任意喷于作物,使害虫惊扰后往上赶飞,害虫惊飞后由害虫向导板赶至高压灭虫网,打开操作手柄上的开关通电,高压电网瞬时释放高压电能,将跳甲击倒或击毙。关闭操纵手柄上的电路开关,高压灭虫网灭杀的虫子从高压灭虫网中下落到捕虫器底部的集虫盒内。高压电网也可以由粘虫板、捕虫袋等代替,操作者推动或电动移动整套装置,以垄为单位完成田间大面积跳甲防治。相比其他同类产品除虫效果提高了25%~45%。还有一种捕虫器[43],它包括使害虫跳动的拨动刷,拨动刷设置在捕虫罩里的横板上,横板的高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捕虫罩的前后开口,捕虫罩由上前板、上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组成,捕虫罩内表面设置有用于粘住害虫的胶液层或高压电网,横板与车轮机构连接。通过手推横板中点固定延伸出来的手柄推动捕虫器前进,前进的同时,拨动刷就会驱赶跳甲成虫,使之跳跃,当其触碰到捕虫罩内表面胶液层或高压电网就无法再次进行活动,可通过清理胶液层或者更换胶液层来保证捕虫器有效工作。③吸虫器:其是一种新型负高压吸虫器,采用高能蓄电池驱动真空抽气机,将吸虫管内的空气抽出,形成负高压,通过吸虫口将黄曲条跳甲吸入到高速旋转的刀头上杀死,收集到贮虫器中[44]。

3 结语

上述几种物理防治措施对黄曲条跳甲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尽管其不能像化学农药那样在短时间内扑灭害虫,但它可以对害虫进行可持续控制;在必要的时候,如害虫密度很高时,再结合其他适宜的防治方法就可以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以下[45]。有些物理防治措施已经广泛运用于生产中,有的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相比之下,黄板、防虫网和诱捕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得到较好的认可,并得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尤其是大型菜场和基地,杀虫灯和捕虫器在推广运用中可能受成本较高和人们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本造价逐渐降低,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加强,物理防治技术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加强和加快黄曲条跳甲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势在必行。

4 参考文献

[1] 陈庆忠,柯文华,李建霖.黄条跳甲之生态及防治研究(iv)外部形态、饲养方法、生活习性及寄主植物调查[J].台中区农业改良场研究报告(台湾),1990(27):37-48.

[2] BAIN A,LESAGE L.A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occurrence of Phyllotreta striolata(Coleoptera:Chrysomelidae)in North America [J].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1998,130(5):715-719.

[3] DEBON H D,HA T TT,TOSCANO G B.Vegetable production during the hot season around Hanoi city[J].Cahiers Agricultures,2002,11(5):323-333.

[4] 傅建炜,尤民生.不同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抗性相关酶系活性及其频率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153-157.

[5] 陈世骧,龚韵清.中国黄曲条跳甲记述[J].昆虫学报,1955,5(3):317-326.

[6] AMANO K.Host preference of the yellow striped flea beetle,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Coleoptera:Chrysomelidae)[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6(59):769-770.

[7] TAHVAANAINEN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beetle and their cruc-iferous bost plants:the role of plant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J].Oikos,1983,40(3):433-437.

[8] 田坤发.十字花科蔬菜黄条跳甲发生与防治[J].蔬菜,1999(11):20-21.

[9] 梁宏卫,贤振华,龙明华.黄曲条跳甲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7(7):36-39.

[10] 高泽正,吴伟坚,崔志新.关于黄曲条跳甲的寄主范围[J].生态科学,2000,19(2):70-72.

[11] 傅建炜.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药剂敏感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12]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等.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59-962.

[13] 张茂新,梁广文,庞雄飞.寄主植物对黄曲条跳甲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1(2):21-24.

[14] 黄阿兴.闽南菜田黄曲条跳甲发生与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5, 25( 11):21-22.

[15] 刘金文.青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时间生态位初探[J].福建农业学报,2004,19(3):152-155.

[16] 蒲蛰龙,包金才.黄条跳甲的化学防治初步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2):9 - 18.

[17] 屈天祥,陈其瑚.黄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ata Fabr.)对DDT的抗性测定[J].昆虫知识,1963(2):51 - 55.

[18] 周先治,吴刚.福州地区黄曲条跳甲的抗性监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159 - 161.

[19] 卢学松,游泳,王长方.几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效[J].福建农业科技,1999(6):20.

[20] 郑惠忠,吴世昌,沈忠良.黄曲条跳甲的发生和防治[J].上海农业学报,1993,9(2):72 - 75.

[21] FENG H T,HUANG Y J,HSU J C.Insecticide suscep tibility of cabbage flea beetle[Phyllotreta striolata(Fab.)]in Taiwan[J].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Taipei,2000,42(1):67 - 72.

[22] 傅建炜,徐敦明,吴玮,等.不同蔬菜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差异[J].昆虫知识,2005,42(5):532 - 533.

[23] VINCENT C,STEWART R K.Influence of trap color on cap tures ofcrucifer-feeding flea beetl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1986,3(2):120-124.

[24] CHO Y B,PACHAGOUNDER P,ROUGHLEY R E.Flea beetles(Coleoptera:Chrysomelidae)feeding on crucifers in south eastern Manitoba[J].Proceeding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Manitoba,1995(50):8-15.

[25] CHEN C C,KO W F.Studies on the physical control methods of the striped flea beetle[J].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1994,36(3):167 - 176.

[26] 傅建炜,林泽燕,李志胜,等.黄板对蔬菜害虫诱集作用及在黄曲条跳甲种群监测中的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12(4):438~440.

[27] 贤振华,齐秀玲,龙明华.黄板对菜地黄曲条跳甲的诱杀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2-23.

[28] 欧善生,苏桂花.粘虫黄板不同放置高度对黄曲条跳甲诱杀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6):643-644.

[29] 邵忠奇,吴会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植物保护技术[J].北方园艺,2001(1):35-36.

[30] 杨晓慧.黄曲条跳甲大量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7(9):24-25.

[31] 聂河兴.黄曲条跳甲危害严重原因与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22~124.

[32] 郑秀芳.黄曲条跳甲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6):23.

[33] 周益敏.防虫网在小白菜生产上的应用[J].植物医生,2000,13(1),37.

[34] 孙凡.物理学技术在农业病虫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99(1):31-33.

[35] 朝辉,苏战平.频振式杀虫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技术研究[J].蔬菜,2009(5):28-29.

[36] 张强潘,杜一新.黄条跳甲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5):55-56.

[37] 李斌.蔬菜黄曲条跳甲的发生与综合治理技术[J].现代园艺,2008(6):30-31.

[38] 黄海山.蔬菜跳甲危害趋势严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7(3):22.

[39] 沈金发.黄曲条跳甲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07(2):58-59.

[40] 吴伟军.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在高山蔬菜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机械,2009(2B):70-71.

[41] 孟宪佐.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7,32(3):46-47.

[42] 罗诗,罗文,张瑞萍,等.一种利用捕虫器定向驱赶并捕获蔬菜害虫的方法:中国,201010611707 [P].2011-0-7.

[43] 龚玲,杨玉彪,郑敏,等.一种移动捕虫器:中国:201210068566.9[P].2012-07-25.

[44] 方菁.新型负高压吸虫器:中国:201020701198 [P].2011-08-03.

[45] 张茂新,凌冰.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植物保护,2000,26(6):31-33.

上一篇:文成县香樟树主要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下一篇:南阳盆地芝麻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