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多媒体辅助写景记事类课文“读文感悟”教学模式中的“读”落到实处

时间:2022-10-22 08:08:04

如何使多媒体辅助写景记事类课文“读文感悟”教学模式中的“读”落到实处

初步摸索成形的多媒体辅助写景记事类课文“读文感悟”教学模式,主旨在于多媒体的辅助下,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阅读。

该模式的整个行程以“读”贯穿始终,把握好“读”的指导,是此模式成功运行之所在。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我觉得在“读”的方面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好读的层次性

读的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和梯度。从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到逐步脱离拼音正确地读,再到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读,每个年级的训练重点是不同的。在进行读文指导时,就应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和年级要求逐步训练。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对读的训练只讲究让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到了二、三年级,则提出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慢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训练,学生不觉得难,很容易达到读书的标准,使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会越来越浓,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高标准的训练。

二、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课堂没有读书声的局面,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1、保证读书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不让学生读好课文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心烦的尴尬情况,如让学生读书,不是咬音不准,吐字不清,就是音量不大,如蚊虫嗡嗡,不是读得不连贯,语不成句,就是读无表情;请学生回答问题,因为读得少思得浅,又无所疑,对课文无任何感触,因而一问三不知;让学生发表一些见解吧,因为课文没有读好,理解不深,说的也只能是问题表面的一点皮毛。这就是没好好读书,没有充足时间读书得的恶果,所以,只有让学生读充分了,才会使教与学协调,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

见于上述原因,在实施“读文感悟”教学模式时,更要给足读书时间,这样学生才有疑可生、有文可悟。学生们在充足的时间内潜心读书,从容思考,定能读懂文章,有一些自己读中悟到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实施“教”的过程,只需很短时间重、难点便迎刃而解。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虽然学生读了一两遍后便有少数学生提出疑问,发表看法,但我并不急于教学,而是让学生再次用心读书,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再指导学生交流质疑。这节课只讲了十分钟,其余时间均为不同层次的读书时间,学生们便轻松地体会到了白求恩临危不惧,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明确读书要求

弄清读书要求后再潜心读书,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所在。读书应有一定条理性,教学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步步理解、慢慢感悟。如:在学生初读时,要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等要求;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再读文章时就让学生边读边想,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质疑后的读就要带着问题来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议;在对文章有所感悟后再读书,就应该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由于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学生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也浓,更能自觉地投入到这样的训练中来,这样读好读懂课文就成为很容易的事了。

3、合理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读”的方式很多,有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诵读,还有赛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完成学生目标有很大帮助。如在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只是一个初步认知时段,而每个人的读书程度有所差异,让他们自由读有利于读通文章。在精读感悟时,默读则是最好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默读主要是视觉与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理解活动,有利于思考问题,潜心会文;当然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的表演,可根据文本的特点,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白杨》一文中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时的对话;《坐进观天》一课,故事性强,又新奇有趣可尝试表演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包含深情,需要强烈的渲染气氛,可使用全班齐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比赛读、挑战读……

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愉悦、宽松,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揣摩语言,体会蕴含,这样才真正使“读”落到实处。

三、借助多媒体促读

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来表现教材内容,使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多媒体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并且在读书感悟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将原来枯燥不易理解,不易感悟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语言文字,提高读书效率。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然后问学生:“此时此刻,漫步这般景象之中,有何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情绪受到了感染,我再引导学生读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的有滋有味,这种诗画对照的方式,为学生的朗读创设了环境,也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学识不同,对文章的感悟也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这独到之处或许与老师指导朗读有所出入,但这却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讲究统一。记得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指导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有学生发表看法:“这时什么都被洪水冲走了,我感觉很惋惜,我觉得应读出惋惜的语气”。也有学生说气愤、激动、心痛等等。我称赞了这些孩子,并让他们逐一读,读出内心的最深感受,虽然最后齐读这段时,并不那么整齐,但我觉得只要他们读懂了、悟明了,不整齐化一又算得了什么呢?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才会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感悟,这样用心读书,才能让朗读真正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读”占鳌头,读之有序,读之有法,读之有效,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读中收获快乐,分享体验,放飞思绪。

上一篇:微探农村中学历史学科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团购网站的现状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