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区角: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

时间:2022-10-22 07:13:05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盛行于各幼儿园的区角活动,讨论其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定位。

一 区角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1.自主而愉悦

区角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特定环境中,由儿童自主选择,以个别或小组方式所进行的自我探索学习。在区角活动中,儿童直接与材料、环境和同伴相互作用,运用并进一步积累个体经验,丰富内心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区角活动中,儿童可以不受统一的要求制约,完全按照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通过观察、摆弄、操作等生成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了解并分析活动效果,进而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使区角活动的内容与幼儿原有水平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儿童不断获得新发展。

与正式的教学活动相比,区角活动首先意味着更多的选择的可能性: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决定做什么、怎么做、与谁一起做;而兴趣、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正是一切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区角活动还意味着让学习过程充满游戏的愉悦和。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区角活动中,受自发兴趣的引导,幼儿借助观察、摆弄和探索,体验发现、合作、自主学习以及自我成长的欣喜,他们体内蕴藏着的一些潜能和活力得以发挥,同时又获得对自我能力的发现和肯定,对自我经验系统的丰富和提升。

2.探索和自信

区角活动内容丰富,学习环境宽松,在一个半封闭的空间里,儿童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和令人惊喜的创意,同时自己又能感受到这一切,因而倍添自信。从大胆尝试到积极思考再到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中尽情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信。

3.分享、合作与责任

区角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环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关心周围事物变化的态度;在分组和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在对规则的理解、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中,体验专注、坚持、负责和努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区角活动在课程中的定位

众所周知,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的活动。而游戏性,正是区角活动的重要特征。所以——

区角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角活动贯彻新课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

区角活动实践新课程“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的原则;

区角活动追求新课程“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境界。

1.以儿童发展为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这一根本原则,《纲要》明确提出,要“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毫无疑问,“以幼儿发展为本”,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区角活动作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强调的必然也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因此,不仅要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投放材料、创设环境、进行指导和评价,而且要高度认识游戏的独立而非从属的价值,尊重儿童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区角活动应真正融入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帮助幼儿从现实状态过渡到更高品质的生活状态,为幼儿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老师们可能会问: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是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多元智能”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吗?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吗?

这些提问非常有意义。其实,如果我们既了解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又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一定会把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努力为孩子提供尽量丰富的物质环境和交往环境,给孩子的自由活动、自主选择和自主表达以足够的空间,而不仅仅是关注孩子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回答问题时的准确度,不去指责孩子在游戏中“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像”……我们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智慧,成为有“大课程意识”的老师。

2.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

在专注于幼儿发展的同时,《纲要》也表现出对教师、家长,对教育过程的所有相关者的尊重与关注。《纲要》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纲要》尊重教师的权利,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纲要》则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像“蜡烛”那样“点亮”学生,“毁灭”自己;相反,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获得职业生活的充实、满足和快乐,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

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不同活动阶段、不同活动区域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指导策略,还要熟悉介入各种活动的多种形式(显性和隐性的)。常常,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会使老师或豁然开朗,或开怀大笑。老师与孩子一样分享着困惑中的思索,成功时的喜悦,体验着探索、比较、操作、思考、期望的过程,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有老师可能会问:平等地与幼儿交往,就是“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吗?“我向孩子学习操作电脑画板,这也是师生共同成长吧?”是的。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下班了,你好累好累,可一想到“今天我组织了那么多的游戏和活动”,“今天孩子们表现可真棒”时,就情不自禁地为自己骄傲。

的确,重视师幼互动、共同成长,不仅对于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兹说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体现。除此之外,我们别无更好的办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观,自觉地向孩子学习,追求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同时,教师又要在师生互动中担任“支持者”(支持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间的协助,支持幼儿自己的决策)、“引导者”(走进幼儿内心、用情感去引导)、“倾听者”(倾听一般的、多数的孩子,也倾听特殊的、个别的孩子)。这样,你就会在工作中、在幼儿的发展中,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享受自己美好的职业生涯,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直至永远。

3.全面而又和谐发展

促进幼儿健康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这是学前新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质就是培养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儿童。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也需要胸怀“全面而又和谐发展”这一教育总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点点滴滴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特点,考虑儿童特定的经验基础,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考虑他们的同伴交往甚至是环境激发的规律和特点。

由于游戏高度自由的特征,不确定性几乎成为必然。正是在这种“不确定”中,有能力、负责任、有智慧的老师才得以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实现多重教育价值。所以,区角活动是落实、贯彻《纲要》的重要载体。

有老师也许会问:为什么说胸怀教育总目标就会有自觉的教育行为呢?教育的总目标离区角活动是否太远了?难道最基层的一线教师也可以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吗?

我愿与老师们一起不断探讨这些问题。

大家知道,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二是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而这两个方面,都特别需要教师行为的自觉性。你胸怀了“总目标”,就会知道自己需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总目标”始终贯穿在你的每个教育情境、每个教育行为之中。请相信,行驶在通往“总目标”的航道上,你所驾驶的教育航船就会劈波斩浪、所向披靡,不断驶向理想的彼岸。

亲爱的老师,我的同行们,祝你们成功!

(责编 辛欣)

上一篇: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下一篇:3~4岁孩子需要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