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复合型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

时间:2022-10-22 05:37:27

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复合型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

摘要:通识教育视野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是普通高校教育的头等任务。本文从普通高校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入手,通过教学和育人两方面,探讨了实行普通高校教育通识教育、实现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普通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19-02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引起众多关注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其实并非新生的理论,而是一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国家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开始逐步进行实践和推广的教育理念,因其对大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义和阐释,通识教育理论被众多著名高等学府广泛推崇和采用。通识教育理念对普通高校教学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普通高校教学同时又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目标一致,因而相辅相成。普通高校教师担当着将通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任,面临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挑战,因此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实现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与普通高校教学的关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的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先后进行了通识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推广,对西方高校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对高级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也逐步引起关注,在高校中推行和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更成为许多高校正在进行的相应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校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在新的课程教学要求下,普通高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已经较以前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普通高校教学不再被简单地定位成将每种专业当作一种技能型知识进行教授,而是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而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恰恰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识教育理念已经受到广泛的、高度的重视,正逐步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实践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普通高校教学同时又可以成为推行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帮助实现大学教育的通识功能的有效途径,二者目标一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高校通识教育中教师素质滞后的表现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推进了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尽管通识教育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师观念滞后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可以说,如果没有通识教育,绝不能办好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识教育也将会举步维艰。以下几点是教师观念滞后的突出表现:

1.教书育人的割裂

2008年5月,由几所著名的高校联合举办的“高校通识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开幕,著名教授许智宏在此论坛进行了发言: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些普通高等院校认为教书是是教师的事情,而育人则是院校学工部与团委的事,这种割裂非常不适合目前通识教育的理念。其中,“教书”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而“育人”指的就是用道德观念去教育学生。事实上,通识教育的理念意味着教师不仅只是传授专业的基本知识,更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普通高校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教师,这样才能使得教书与育人合为一体。当然,复合型教师的素质更是非常的重要,他应该清醒意识到通识教育课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清楚地认识到通识教育实施的目的,从而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2.课堂互动的失效

通识教育下,普通高校教学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探讨的课堂内容的机会。课堂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因此也成为一个力量巨大的教育因素。在影响高校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如果教师把握得不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顺利实施通识课。但是,一些普通高校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依然保持着“师道尊严”的态度,始终坚持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之上严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种状态,完全不适应目前的通识教育模式。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的具体途径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才的成就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才,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复合型教师应当具有其独特的素质结构。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应从以下方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的素质。

1.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必须具备其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职业,教师要有科学的思想,要遵循教学工作的科学规律。复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各种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高校在对复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时,还必须让他们懂得怎样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通识视野下的复合教师的教育观;并从教学实践中去掌握各种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唯有如此,复合型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复合型人才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适用性和科学性,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普通高校课程的通识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探讨和发展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教学步骤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与有关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联系,例如音频、视频、图画等多媒体课件的综合运用,戏剧表演、日常生活情景再现、电视新闻播报等课堂活动的组织,等等,都能够在教学中实现强调知识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的效果。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则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2.注重理论素养

树立和优化正确科学的高校通识教育理念,教师需要从宏观上对现代通识教育理论及其国内外的实践情况进行认真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真正厘清通识教育与普通高校教学的紧密联系,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彻底摒弃过去“为教学而教学”和应试教育的落后、错误观念,从而转变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真正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

3.加强师生合作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也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探索。具体表现在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化。

结论:通识教育视野下合格的复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以及一定的跨学科知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沈寅鑫.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培养――“3+3”教师教育模式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魏伟成.论“智慧型”体育教师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6).

[4]陶郁,李继伟.复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

上一篇:做好四个环节 让课堂讨论更具实效 下一篇:基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目标的教师职业理想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