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时间:2022-10-22 03:49:11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 要: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若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幼儿之间以及老师和幼儿的关系,并会对幼儿性格和品质的形成造成影响。作为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告状”行为;尊重理解;倾听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生活中很常见,这是我从事幼教以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事。在上课、课间休息等时间段总会发现有的幼儿爱告状,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总爱告到老师那里,幼儿独自处理一些小纠纷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有时还会影响到教学。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对此行为进行斥责,要弄清幼儿告状的原因,并正确引导和教育,将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老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产生影响。

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普遍现象,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不管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无上的“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告状应持理解的态度。在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一停,别急着打断幼儿的话或听得不耐烦,微笑着认真地倾听他们说完,并从幼儿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们。有些幼儿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老师告状。老师需要更加有耐心,蹲下来认真听他们讲完,并安慰他们。只要教师能尊重理解幼儿告状,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二、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

遇到幼儿告状,教师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幼儿告状的原因,加以调解,而对那些以强欺弱的幼儿加以批评,给被欺负的幼儿以安慰和保护。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1.为表现自我“告状”的幼儿,如“××打人了,我没打”“××带零食,我没带”,他们为了表现自我,吸引老师的注意,讨得老师的欢心。教师遇到这种情况,要采取妥善的方式,在肯定幼儿良好表现的同时,更要防止幼儿为了表现自我而产生不良心理,造成幼儿人格上的缺陷。记得有一次,好几个孩子一起来告状:“刘××打人了。”这时有一个孩子在旁边就说:“老师,我没打。”其他的也跟着说:“我没打,我没打。”问明情况后,我说:“你们不打架都是好孩子。”简单的鼓励他们之后,让他们走了,但是不能当着他们的面批评打人的孩子,我对刘××说:“打架是不对的,你应该跟他们一样,做个不打架的好孩子。”

2.求助类“告状”的幼儿,如“××抢我的画册”,这时教师要启发孩子自己与小朋友协商,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受到欺负、感到委屈时,老师对孩子的宣泄不要不理不睬,其实孩子也需要倾诉。这时,老师不能敷衍孩子,而应静下心来仔细倾听,温和地看着孩子的眼睛,拍拍他的肩膀,安慰孩子,鼓励孩子。这时,孩子内心的紧张、委屈也就得到了释放。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爱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有一次姜××来告状,说自己在看画册,葛××来抢,问明情况后,我对葛××说:“如果换成是你看画册,姜××抢你的行不行?你这样做对吗?你俩看看怎么办呢?”葛××还挺乖,主动说对不起,姜××也没事了,两个人又在一起高兴地看画册了。

3.为自己辩解“告状”的幼儿,这时老师要分清责任,该表扬的表扬,该惩罚的惩罚,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三、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任性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团结合作、关心他人的精神,矛盾不断,又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就向老师告状。对一些无关是非、鸡毛蒜皮的告状,老师应该把对问题的处理权交给孩子,不要事事包办,而是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纠纷的能力。

一日活动时组织幼儿谈话、观看动画片、听故事、学儿歌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总之,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爱告状的孩子总会有可爱之处。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去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去感受 下一篇:让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