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方法

时间:2022-10-22 02:24:20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方法

摘 要:新课改以来,各种初中语文教材都添加了“名著导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经典来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这些名著往往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种“美”的欣赏,而是变成了一种学习负担;对于老师来说,名著教学最大的问题是难导读,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里,将简单窥视“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及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学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节。但这一教学却困难重重,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本人主要从两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

“名著导读”并不作为常规课来讲,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本册书名著的数量,在教学进度中随即插入来讲。而依据就是课本中的简介与附带的名著片段。除此之外,并没有系统的资源,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

长久以来,教学的不重视与资源的限制,“名著导读”真的让老师无从下手,有些甚至是放弃的态度。

(二)、学生

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在名著上,而是一些较短的文章,例如网络中一些几百字的小短文,或者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内容。

而名著多为字数多,远离现实生活,年代久远,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背景知识才能读懂。并且要读下去,是需要浓厚的兴趣的。

另外,即使有同学喜欢名著,但因为繁重的课业,也没有足够时间去阅读。

(三)、家长

虽然家长也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知识,考大学,所以成绩是家长最重视的。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此,并不是很赞同学生大量阅读。

总的来说,“名著导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也许只是因为考试中还有那么一点分值,它才勉强被重视吧。对于教师的无助,学生的无兴趣,家长的无意识,教学时步步艰辛。而且对于“名著导读”的各方面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的。我也只是从个人浅薄的经验与各种讲座中汲取知识,来探讨“名著导读”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浅谈“名著导读”的有效教学方法

任何“名著导读”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并且不要被“名著”两个字吓到,它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历史的洗涤,沉淀下来的最能吸引人的小说或故事,最能引人深思的哲理。去掉“名著”这个光环,读它和读一些当下小说都是一样的,要的只是学生的心灵去体验。只要学生想要知道它讲了什么,愿意去看,那么,我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一)、针对中考的教学方法

1、电影教学法――立竿见影

可以说,这是最直观,最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故事,并且不容易忘记;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原著的渴望,愿意去读书。

缺点:①不是每本书都有电影,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好电影。还有诗歌、寓言等是没有电影的。

②电影版本都较旧,画面不清晰,看起来容易疲劳。

③毕竟与原著有出入,删减较多,注重了趣味,缺少了精髓。

2、师生交流教学法――引发思考

师生就一部名著进行交流,尤其让通读过的同学讲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部分,让没有读过的同学可以了解内容。

小说类也许效果不会很好,因为学生讲得再好也没有原著好,口述出来后,也许没有读过的同学不会觉得有多吸引。

诗歌类比较好,去朗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出感想,也许会擦出新的火花。适合较短的文章。

3、课前阅读教学法――虽短却精

在每节课之前,以为同学为大家朗诵原著中的一部分。若是小说,该同学应该提醒故事前要。这样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原著,并且通过朗读加深印象。但必须要坚持。

缺点就是课堂时间并不多,若朗读过长影响进度,过短没有效果。保持在十分钟之内比较好。

(二)、针对深阅读的教学方法

1、保障阅读时间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时间,根本不可能阅读。这也是最难调节的一点,课业过重,尤其九年级,除了吃饭、睡觉,基本没有时间去阅读。

因此,主要要利用课外时间,做到课内激发,课外阅读,有效利用寒暑假。寒暑假应该是最好的阅读时间,语文老师大可不必布置作业,让他们去读书,做读书笔记,写随感。开学要有较全面的检验方法。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好的阅读环境,支持学生去阅读,教师应该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读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2、激发求知欲

教师努力找到学生生活、经历和心理与名著中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爱上读书。

教师就需要抓住各种时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想知道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的欲望。

3、鉴赏名著

这是最有深度的方法,让真正深入阅读的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等。鉴赏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手抄报、朗诵、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等。需要注意的是采取何种方法,是要根据名著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采用最适合、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来鉴赏著作。

上述种种只是本人经验性的泛谈,“名著导读”的教学之路任然很长,很难走,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再有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比教师反反复复的说教有效百倍。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边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社,2006

[2] 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

[3]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全六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 钟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从范·希尔理论看高一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